今天是2024年05月19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市急救中心全力做好高温天气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市急救中心全力做好高温天气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作者:国立生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18-07-20 08:47:44 阅读量:613

    近期,我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中暑及高温天气相关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繁重。据统计,7月份以来,市急救中心共接到87例因中暑需要急救的病人,仅上周末两天就有30例。为有效应对当前高温天气,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市急救中心提前准备,全力做好高温天气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制定高温天气应急预案及高温天气相关疾病的急救流程,要求各科室、各分站要高度重视高温天气院前医疗急救各项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全面做好应对高温天气的应急医疗急救准备工作;二是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障通讯信息畅通,及时报送相关救治信息;三是备足备齐高温中暑的抢救物品、药品和物资等,确保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时刻处于完好状态,加强对中暑患者的医疗救治,确保患者安全;四是做好急救人员的防暑降温工作,合理安排急救人员工作时间,提供温度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防暑降温物品,做好自身防护。五是注重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加大对高温天气常见病、多发病及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强化市民自身防护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急救专家表示,中暑是指由于高温或长时间热辐射作用使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发生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头晕、恶心、头痛、呕吐、大汗、浑身无力及行走不稳等,重症还可昏迷甚至死亡。根据中暑严重程度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热痉挛最轻,主要表现为四肢肌肉的痉挛;热衰竭较为严重,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虚弱无力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发展为热射病;热射病最为严重,表现为意识模糊、昏倒、头晕和癫痫,不及时治疗有生命危险。高温闷热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往年媒体报道的被滞留密闭汽车热死儿童事件, 说明密闭的汽车也成为发生中暑的重要危险环境。

    急救专家提醒市民,中暑应以预防为主, 天气热时,尽量避免在强烈阳光下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特别是午后高温时段,老、弱、病、幼人群,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时间,因工作需要应采取通风、防晒、及时饮水和休息等防暑降温措施,外出时最好随身携带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一旦发现中暑病人,首先应将病人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地方,让患者躺下休息,解开衣扣,脱去衣服,向身体上喷洒凉水降温或用冷水毛巾敷其头部、颈部、腹股沟等处降温,并给含糖或电解质的饮料,对病情危重或经适当处理无好转者,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院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