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63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2人(高级职称20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中心实行“统一调度,分散救治”的运行模式。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形成了以“急救中心为基础、网络分站为骨干”的“独立院前急救型”模式。整个体系内共配有监护型救护车224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2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1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1年,日最高出救量达673趟。
近年来,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并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南京市文明单位、工人先锋号、三八红旗集体、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4月29日上午,南京市急救中心2019年一季度职工大会在六楼会议室召开,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负责人及中心职工7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心副主任程安民主持。
会上,魏强副主任围绕一季度重点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二季度工作思路三方面做了工作总结。程安民副主任就五一劳动节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问题做了强调。沈正善主任进一步强调了节日期间的安全问题,要尤其重视医疗和行车安全;进一步强调打黑除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传达了市政府层面整体推进院前医疗急救发展的工作部署,希望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务实进取,推动南京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沈正善主任和全体中层干部签订了2019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及安全生产责任书,全体职工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