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6月19日下午,中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动员会议召开,中心党总支书记蒋红兵作动员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委和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动员会议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点措施,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心副主任程安民及全体党员参加大会。会议由中心主任魏强主持。
蒋红兵书记要求,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严的要求、严的标准、严的措施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各方面,对中心党的建设开展一次政治“大体检”、思想“大扫除”,推动中心党的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为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准确把握目标任务,推动主题教育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中心开展主题教育要紧扣目标任务,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切实做到“五聚焦五提升”。要把维护人民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认真梳理、找准问题,特别是针对体系建设不完善、站点布局不合理、法律法规执行不严、急救质量不高、急救从业人员招不到、留不住等突出问题,争取相关政策,有的放矢加以解决。三是坚持从严从紧,推动主题教育有力有序开展。要重点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使学习教育要入脑入心。要加强对制约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政策研究。围绕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小切口、深挖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四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努力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要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广播、新媒体和宣传栏等载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中心主题教育的实践成果。要把主题教育融入到当前正在推进的各项重点工作中,推动党员干部把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奋斗精神,转化为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魏强主任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中央部署要求和省市委及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动员会议精神,切实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到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开展主题教育,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落实主题教育要求,以发展的实际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他指出,中心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平行展开、压茬推进,业务工作压力大、学习教育任务重,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要将总书记提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对照落实到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上,确保电话有人接、车辆能派出、快速到达现场、合理施救,院前院后有效衔接,切实保障市民身体健康。要把开展主题教育和正在推进落实的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以本次主题教育为契机,加快推进急救体系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中心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充分融合,互促共进,要把主题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推进急救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推动我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会前,全体党员观看了《榜样—周恩来的故事》《党员风采—赵亚夫》《王继才守岛32年》先进事迹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