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8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南京医学会:【不忘医者初心 携手共战疫情】南京市急救中心防疫工作专辑

南京医学会:【不忘医者初心 携手共战疫情】南京市急救中心防疫工作专辑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0-02-26 08:28:57 阅读量:52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南京市急救中心高度重视,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转运工作指挥部、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工作专组,全力投入全市疫情相关患者转运第一战线,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天候为患者打通“生命通道”。在抓好疫情防控转运工作,最大程度优化日常急救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转运急救资源调配的同时, 全力维持院前急救服务秩序,满足群众基本急救需求,确保两个战场同时作战,两场战役同时打赢。同时间赛跑,他们分秒必争;与病魔较量,他们冲锋在前,院前急救人员用大爱护佑平安,用行动诠释担当。


    只争朝夕 不负韶华

    作为此次战“疫”中最先出发的“逆行者”,南京急救人不惧风险、挺身而出,疾驰在全市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坚守在防疫抗疫的第一线。急救人奋战在移动着的“红区”里,用自己坚实的肩膀扛起防疫重任,撑起全市人民的“绿色生命线”。


    魏强

    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

    魏强主任曾参与非典、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的病患救治,有着丰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经验。此次疫情来袭,他再次冲上急救战场,靠前指挥,精准解决第一线问题。他直接对接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挥部相关组别,一线指挥调度专用救护车转运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患者至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疫情防控以来,他始终和大家在一起,大年三十晚上,他为了让值专班的同事也能吃上口年夜饭,牺牲了自己回家团聚的机会,亲自转运了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为了协调好新冠肺炎相关事宜,魏强主任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一天工作十余个小时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他说“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我只是众多南京急救人中的一个,作为南京急救人就应该冲在最前线。”


    胡承军

    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科长

    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转运指挥工作部医疗救治组组长,二十几天来他一直坚守在指挥部,完善应急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参与急救转运、做好出救指导。他总是反复强调防护、强调专业、强调规范流程,因为他深知做好防护既是保护医务人员,更是保护南京老百姓和宝贵的医疗防护物资。做好流程规范,防控和救治效果才能更好。他说“我们的转运小组已连续20几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非常时期他们吃住都在单位,确保24小时待命出动,我们完全有信心打赢这场战‘疫’。”


    严智勇 徐颖

    严智勇  南京市急救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

    徐颖    南京市急救中心下关分站急救医生

    疫情来临,当一个家庭两个人都义无反顾选择冲上前线,担当淋漓尽显,辛苦不言而喻。南京市急救中心的严智勇和徐颖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是爱人,同时也是同事,是战友。

    一边是孩子尚幼、需要照顾,一边是疫情紧急、争分夺秒。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夫妻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自大年二十九一起吃过一顿饭后,他们已经多日没有见面,除夕也没能在一起度过,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严智勇和徐颖都曾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算得上是“老急救人”了,面对此次疫情,夫妻俩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严智勇负责疫情防控、定点转运;徐颖则要保障老百姓的日常急救需求,一对夫妻,“两个战场”,都要打赢。


    莫钧锐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北急救分站急救医生

    自1月21日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防控疫情,他毅然决然放弃休假,暂别襁褓中的女儿,坚守在转运工作最前线,他恪尽职守,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连续二十几天不回家,全力投入新冠肺炎患者转运工作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书写忠诚,站在了防控疫情工作的最前线。他坦言,其实自己做的只是一名普通急救医生应该做的事情,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越是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就越要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同志,才能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刘声声

    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院前和复苏学组成员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西急救分站长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申请参加疫情相关患者转运时,刘声声没有考虑到家中年幼的孩子,没有考虑自己的丈夫,没有考虑家里的父母,心中牵挂的是每一位亟待转运救治的新冠肺炎相关患者。面对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刘声声为了节约使用防护物品,最长连续9个小时都不敢喝水,不敢上卫生间,因为每上一次卫生间就意味着又要消耗一套防护用品。每次转运需要连续穿着四五个小时,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护目镜上已经蒙上一层水珠,防护服下的衣服也早已被汗水浸透,鼻梁骨和颧骨被口罩箍得生疼,手上的皮肤也常常泡脱了皮。她一身疲倦,却目光坚毅,因为她深信今日的负重前行,终会换来明日的大众安康!


    号令如铁 “疫”无反顾

    在出征的救护车和医驾人员的背后,有一群人日夜忙碌,为急救工作保驾护航,他们就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全守护者”——院感防控监督员。为降低转运组急救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坚决做到零感染,他们坚守岗位,夜以继日地完成严密洗消。24小时连续值守,考验的是院感人员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锤炼的是持续作战的战斗意志。他们同样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尖兵猛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沿严防死守,坚决筑牢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忠于职守,保驾护航,患者才有了一个安全的急救转运环境,一线急救人员才有了战胜疫情的勇气。

    赵东华

    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科员

    作为一名监督员,她每天需要监督指导返回车辆及人员的防护脱卸和洗消,协助检查出救人员穿戴防护装备及出救前准备,指导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的清运,完成消毒剂的配置及全过程洗消,感染性医疗废弃物存放处等环境的消杀,感染性医疗废弃物终末处理及消杀等一系列工作。一趟监督、协助和消杀任务完成下来需要2.5小时,连续二十多天,24小时轮流值守,风雨无阻、日夜无休。作为一名部队转业干部,她说“不同战场,同样战斗,我虽脱了军装但仍是白衣战士。”


    杨阳

    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科员


           为了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杨阳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夜以继日奋战在院感防控第一线,凌晨2、3点仍在一线进行消毒,已是她的工作常态。为保障转运组第一时间安全出征,坚决做到急救人员零感染,她最先到岗、最晚下班,转运救护车一到,她便顾不上吃饭、上不了厕所,不敢有一丝懈怠。她离病毒最近,杀毒不杀爱,竭尽全力为战友们筑起最安全的生命防线,铸就一线医护人员最坚强的后盾。她说“岗位在战场,我是共产党员!虽然是编外人员,但打仗没有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