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江苏网8月4日南京讯 随着“梅姑娘”的离去,气温也将进入盛夏高温模式,闷热感加剧,市民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8月1日至8月4日下午2时,南京市急救中心共接到46人因中暑需要急救的病人。在这些病例中,以中老年人等体质较弱者居多,年龄最大的接近80岁,中暑时间集中在上午11时至下午7时之间,发生地点绝大部分为高温封闭房间、室外空旷区域等。症状多以头晕、体温较高、恶心、大汗、意识模糊等为主,个别重症中暑患者病情危重。
8月2日晚上6时左右,有位老人散步的时候晕倒了,出现大量出汗、面色潮红、神志不清等中暑症状。路人发现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市急救中心接警后立即指派就近的救护车火速出车急救。经随车急救医生诊断,该患者为中暑, 在对患者给予监测生命体征、物理降温、补液等急救措施后,紧急送往医院。
8月3日下午,鼓楼区某建筑工地上,一名30岁左右的建筑工人由于长时间工作,出现了昏迷、浑身发烫、口吐白沫、面部抽搐等中暑症状。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发现患者体温高达40度,病情危重,初步诊断为热射病,经过开放静脉通道、补液、物理降温等紧急救治后,将患者送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继续抢救。随车急救医生仇为豪表示,好在抢救及时,才没有发生生命危险。
南京市急救中心质量管理科科长、副主任医师严智勇介绍,最近接到的中暑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以长时间在户外活动中暑为主。严主任提醒,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不要长时间进行户外运动。外出时,应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平时可多吃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水果。在户外工作的人员,如建筑施工人员,要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企业应改善劳动条件,为作业人员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和药品,并合理调整作息时间,可采取多班轮流作业制度,避开在温度最高的午后安排作业。
另外,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减少户外活动,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相对于成人,儿童的体温上升很快,由于身体代谢旺盛,其体内水分流失速度也较快。家长要做好监护工作,不要将孩子独自留在封闭的汽车内,以免孩子受到高温侵害。一旦感觉不适,要立即停止活动,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可少量多次饮用含盐分的水或服用防暑药品。(国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