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南京日报:记者跟随120急救车出车,见证急救医生的坚守—— 出车急救,毒辣太阳汗透身上衣

南京日报:记者跟随120急救车出车,见证急救医生的坚守—— 出车急救,毒辣太阳汗透身上衣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0-08-07 15:11:54 阅读量:532


    “滴嘟、滴嘟……”警报拉起,何建军和伙伴们迅速上了120急救车。“老人怎么了?什么情况?具体地址可否详细点……”54岁的何建军是南京市急救中心城中分站的一名急救医生,语速很快却铿锵有力,电话里,他一一核实患者的信息,并且告知家属简单的处理方法……

    高温炙烤,汗水湿透衣背一次又一次。昨天上午10:35,记者随何建军医生一起出车去救人。跟在何医生后面,记者一路小跑,气喘吁吁地上了急救车。何医生告诉记者,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在家里摔倒,他们要快速赶往,万一在家失血过多就麻烦了。他的脸上,满是焦虑。

    10多分钟后,救护车到了老太太所在的小区,可是小区门紧锁。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小区关闭了所有侧门,只有一个正门可以进出。正门在哪里?何医生立即下来问路人,太阳毒辣,气温很高,加上着急,几分钟的时间,汗珠已经从何医生头上滚落,衬衫的后背渐渐湿透。

    终于找到了正门,何医生紧皱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有物业的小区相对较好,有物业指引,如果遇到老小区,门牌号都无法甄别,那就费劲了。”何医生告诉记者。

    在物业的指引下,救护车迅速来到老太太楼下。拉车、奔跑、上楼、包扎、下楼……一气呵成。很快,老太太被成功送上了120急救车。“血已经止住了,应该没有什么大碍。”说这话时,何医生脸上显然轻松多了,一手握着老人的手,一手拉了拉黏在身上的衬衫,衬衫再一次湿透。

    把患者送到附近医院,再回到城中分站已经是快12点了。“54岁,对于一个急救医生来说应该是高龄了,为什么不选择二线?”对于记者的问题,何建军有自己的想法,他说,他工作30多年,做一线急救医生已经20年,很辛苦,他卷起裤脚,他的双膝上有老茧,因为常常要跪着心肺复苏;有时候也觉得痛苦,因为白班夜班倒来倒去,常常睡不好,这么多年,哪天能睡个五六小时就算幸福了。“干我们这一行,除了急救技术要硬,身体素质也要好。再累,我每天也要锻炼半小时。没有好身板根本救不了人。”辛苦和痛苦之后是欣慰和骄傲。“一个个生命从我手上转危为安,内心是满足的。这,也许就是职业成就感吧!”坐下还没有10分钟,电话又响了:有一个老爷子倒在家里,请火速赶往现场……放下电话,立马背上包下楼,又一场战斗开始了。

    何建军告诉记者,现在夏天,出车的频率明显高起来,比平时多出了30%,中暑和脑血管疾病患者居多,大多数都比较紧急。“夏天是不是觉得特别难熬?”对于记者的问题,何建军笑了,他说,救人,已经让他忘记了酷暑和严冬,因为每天都在与时间抢夺生命。

    再次回到分站已经是下午1:30,工作人员送来的盒饭已经凉了。“今天能吃午饭算不错了。有时候马不停蹄地转,回到站里已经是下午五六点了,只能等着吃晚饭了。”何建军打趣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