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3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南京日报:常态化疫情防控,我市卫健系统在行动——筑牢健康防线,织好公卫网络

南京日报:常态化疫情防控,我市卫健系统在行动——筑牢健康防线,织好公卫网络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0-09-16 08:48:29 阅读量:628


    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因为生命至上。在践行伟大抗疫精神中,我市卫健系统一直在努力,牢筑健康防线,为人民生命安全织好公卫保障网。 

    院前急救:抗疫精神让我们不惧风雨 

    此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我市院前急救各项工作“两个战场”同时作战,面临诸多考验。市急救中心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是负责南京地区相关患者转运救治的唯一医疗机构,主要承担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等转运至定点收治医院,“三站一场”和社会呼救可疑病人转运至发热门诊等任务。同时,市急救中心全力以赴做好日常院前急救工作,确保“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同时打赢,日常急救中注重防控关口前移,依据中心制定的防控方案,对可疑患者早筛早查,避免急救人员、需要急救的患者、医院医务人员等交叉感染。 

    市急救中心主任魏强表示,国家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功臣和人民英雄进行褒奖,给大家带来莫大鼓舞。召必战,战必胜,经此一役,我市院前急救工作成效得到充分展现,伟大的抗疫精神让所有人在困难面前不惧风雨,勇担重任,变得更加从容、团结。“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院前急救工作,为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作出新的贡献。”魏强说。

    哨点医院: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健康防线 

    昨天,记者从发热门诊等“哨点”了解到,我市医护人员一直在践行伟大的抗疫精神,守护人民健康,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健康防线。

    刘浩是市儿童医院发热门诊医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他便投入到了发热门诊的工作中。“面对未知的疫情,心里也有过害怕,但我们是感染科医生,有责任守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刘浩说,“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对医务工作者的肯定,对我来说既是鼓舞也是鞭策。” 

    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副研究员陈雨欣告诉记者,疫情来袭,鼓楼医院迅速反应,1月24日就开始进行核酸检测,是我市最早开展核酸检测的医院之一。6月19日,江苏省按照国家指令和要求,抽调省内17家医疗卫生机构的22名分子检验领域的精英人员,支援北京市新冠肺炎筛查检测工作,陈雨欣就是其中一员。援京期间,陈雨欣约完成了6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检测总量在北京市公立医院中名列前茅,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赞扬。 

    陈雨欣表示,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筑牢健康防线依然是他们的职责,作为医者,要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月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进一步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提到,在全国选取100家大型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建设为公共检测实验室,鼓楼医院榜上有名,以备在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时较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人群的核酸检测。“这既是对我们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更高要求。”陈雨欣说。 

    体系建设:加速构筑强大的公卫网络 

    作为一名抗疫老兵,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的王冲第一时间前往武汉抗疫一线,负责消杀工作。终末消毒场所危险性高、传染性强,特别是聚集性疫情,更是复杂交错,不仅要全面、彻底消毒,还要和病毒赛跑。王冲说,今后,南京疾控人将继续履行职责,用专业知识控制病毒传染源,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3月和8月,市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科的丁松宁先后两次参加了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的工作。他每日穿戴严密,认真做好入境人员的检查登记、政策讲解、防疫指导等工作。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对伟大的抗疫精神作了深刻阐释,对今后的疫情防控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当下,疫情处于常态化防控阶段,老百姓享受着经济全面复苏带来的“烟火味”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构建起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我市初步建成了卫生应急指挥组织系统,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系统各单位均成立了卫生应急相应机构,建成了卫生应急组织网络。市公卫医疗中心扩建工程将于今年启动,努力建设成国家级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首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