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重要论述
1940年8月13日
毛泽东和朱德、王稼祥、谭政致电彭德怀、杨尚昆、罗瑞卿、陆定一、聂荣臻、彭真等。电报提出对八路军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一)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在抗战中应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根据党的政策与共产党在民族斗争中的独立性而来的。所谓政治工作的独立性,并不是要我们抄袭内战时期一切作法。相反的,我们应当根据民族战争的环境来确定政治工作各方面的具体方针,我们应当使军队的政治工作变成实现党的每个政策的有力武器。(二)军队政治机关与军队各级干部,尤其是军政干部,必须了解与掌握党的政策与策略。在政权及地方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军队政治机关应负全责建立政权与地方党,而在建立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地实行党的政策。在政权及地方党已建立完备的区域,军队不应干涉地方政权及党的工作,而应尊重他们,成为遵守法令的模范。(三)为坚持敌后的艰苦斗争,团结全党干部,必须明确地规定下列关系:在军队党与地方党的关系中,应更多更严格地要求军队党负责任,如遇争执事件,应更多地责备军队党;在外地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关系中,应更多地要求和责备外地干部;在老干部与新干部关系中,应更多地要求和责备老干部。在正规军与地方武装的关系中,在老部队与新部队的关系中,应更多地要求和责备正规军和老部队。(四)由于部队的分散环境和政治工作现状,政治工作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应注意:全般性,进步性,复杂性、多样性,计划性、组织性,统一性,实际性,精细性,战斗性。
1943年8月13日
毛泽东致电中共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电报指出:蒋介石及国民党进攻边区的阴谋,虽因我们的揭穿、有准备,及外国人的干涉而暂时停止,但他们的阴谋并未放弃,同时在全国广泛发动要求解散共产党的舆论。蒋之代表张治中在周恩来、林彪两同志离渝前,非正式地告诉他们,说国民党在国际解散后拟有两个方案,一是要中共交出军权、政权以取得党的合法化,一是国共两党合一。电报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日战绩做了比较,说:据今年七月统计,全部在华日军三十六个师六十万人,国民党只抗击二十五万人,共产党抗击了三十五万人。全部汪精卫、王克敏的伪军六十二万人(大部分是蒋介石军队投敌伪化的),国民党只牵制了广东方面的六万人(但并不攻击他们),在华北、华中五十六万伪军,均为共产党所抗击,国民党对之一枪不打。并指出:我党政策是尽一切方法避免和国民党破裂,避免大内战,同时揭露国民党的抗战不力与反共阴谋,对抗国民党的反共言论,并准各自卫实力。
1945年8月13日
鉴于蒋介石垄断接受日本投降的权利,借口受降而调运大军向解放区进逼,积极准备内战的情况,毛泽东以朱德名义起草致蒋介石电。电报指出: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都在同中国军队作战,都在同苏联、美国、英国的军队作战,苏美英的军队也在每时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战,为什么你叫我们不打了呢?我们认为这个命令你是下错了,并且错得很厉害,使我们不得不向你表示:坚决拒绝这个命令。八月十六日,毛泽东再以朱德名义致电蒋介石,进一步揭露蒋介石集团准备内战的阴谋,并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制止内战的六项主张。这两封电报合编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同日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讲演。讲演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治的基本形势,提出党的方针策略。关于目前基本形势,指出:最近几天是远东时局发生极大变动的时候。抗日战争当作一个历史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新的情况和任务是国内斗争。蒋介石说要“建国”,今后就是建什么国的斗争。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呢,还是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将是一场很复杂的斗争。关于党的方针策略,指出: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人民得到的权利,绝不允许轻易丧失,必须用战斗来保卫。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全国性的内战不论哪一天爆发,我们都要准备好。早一点,明天早上就打吧,我们也在准备着。这是第一条。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可能把内战暂时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战可能暂时是若干地方性的战争。这是第二条。第一条我们准备着,第二条是早已如此。总而言之,我们要有准备。有了准备,就能恰当地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这篇讲演以《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党史回眸
1945年
8月13日 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致电蒋介石,坚决拒绝其11日下达的三道“命令”:一是要解放区人民军队“就原地驻防待命”,不得向敌伪“擅自行动”;二是要他的嫡系部队“加紧作战”,“勿稍松懈”;三是要日、伪军“切实负责维持地方治安”。15日,朱德总司令命令在南京的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及其所属一切部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听候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纵队的命令,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投降(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日军除外)。
1977年
8月13日至9月25日 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不考试的做法,采取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这一决定,成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受到广大群众欢迎。1977年,全国约有570万青年参加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大专院校从中择优录取了27.3万名学生。
2008年
8月1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提出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