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金陵晚报:谢谢你,白衣天使! 每天“奔跑”的硬核隐形战士

金陵晚报:谢谢你,白衣天使! 每天“奔跑”的硬核隐形战士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1-08-19 16:47:23 阅读量:469

    7月,德尔塔变异毒株来势汹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立即组建一支由李六兰带领的15人感控小组,火速支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她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公卫中心一、二脱区地面清洁、空气消毒工作,防护、消毒用品的补充,查看垃圾存放情况并及时清理;对公卫中心办公用品、办公桌面、治疗室台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对办公区域、走廊、治疗室、缓冲间等进行空气消毒,以及配合公卫中心院感科完成采样工作。

    还有一群人每天奔跑在接送、转运疫情相关患者的最前线,他们就是南京市急救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患者转运团队。急救医生郭鹏与同组的马剑海,与急救中心其他战友一样,24小时坚守,随时待命。错过饭点,就吃包方便面;无暇睡觉,就在任务间隙小憩一会儿。每趟任务完成后,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救护车和人员进行全面消杀。吃住都在转运组,郭鹏已经将近两周没有回家见到女儿与爱人了。“穿着完全不透气的防护服,在高温天里,衣服湿透不说,脱掉鞋套能在地上踩出湿印来,但这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作为一名120院前急救人员,我很自豪。”郭鹏说。

    带着保心丸24小时与时间赛跑

    作为一名工作33年的共产党员、防疫老兵,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60后的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徐庆,就一直奋战在南京禄口机场、三站一卡、社区医院、区疾控中心等地。本轮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重整行装奔赴江宁防疫一线,现在,徐庆仍坚守在南京禄口机场。由于身体原因,出发之前,徐庆特意带上了保心丸,做好了连续战斗的准备。
    刚到疫情防控指挥部时条件还不完善,没有休息的地方,夜里,徐庆就靠在椅子上休息两三个小时,然后再次投入到流调工作,24小时连轴转。利用休息时间,徐庆还为民航江苏空管分局人员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和疑问解答,帮助编写防疫材料,指导机场工作人员防控。

    在封控区禄口社区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进驻医疗队承担起了保障禄口片区儿童疾病的甄别及基本处置。8月4日,一名4个月龄的肠套叠婴儿在前后方联动下,五个小时化险为夷。8月6日,一名出生仅18天的高热患儿,同样在多方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经过10天的积极治疗与悉心照料,宝宝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可以出院回家了。

    “超人”医生与“背奶妈妈”

    在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B6-1病区,每到早上查房时,小朋友们总会暗暗期待“超人”医生的到来。这位医生叔叔除了给他们看病开药,还会经常变身“超人”和他们玩耍。小朋友口中的“超人”医生就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中医师束洋。7月29日,束洋和其他10名医生作为江苏省中医院第一批中医抗疫医疗队队员进驻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他查房之余常常以游戏方式拉近与小患者的距离。然而每天晚上回到驻地,他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微信,迫不及待地跟爱人视频电话,几天前,他的岳母不幸查出脑瘤刚进行了手术。

    今年是季晓庆在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作的第七个年头。疫情发生时,作为主治医师的她还是一位“背奶妈妈”,家里的小女儿刚满11个月,儿子也才3岁。7月22日12点,季晓庆接到了医院要组建38人支援队去支援采样的临时紧急通知,季晓庆立刻报名,她匆匆拔了些奶出来,就跟着队伍出发了。
    疫情当前,正是他们放下家人牵挂,担起人民健康,护佑着千家万户幸福平安。

    病人康复就是给医生的奖牌

    7月30日晚间,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曹科接到紧急组建支援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医疗队的通知。在此次战役中,他更关心的是患者的情绪健康。细心的曹科发现,有一位新入院的张奶奶情绪极度低落,不愿吃饭,晚上也辗转反侧很难入睡。曹科在床边和张奶奶聊了很久才得知,张奶奶入院治疗后,家里老伴儿和2岁的孙子居家隔离,她天天想孙子,也担心老伴儿照顾不好小孙子。曹科联系了当地社区,让张奶奶通过手机视频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小孙子,叮嘱了爷爷很多注意事项,同时又跟护士沟通,给张奶奶等老年患者精心调整了膳食方案。一番“折腾”后,曹科看到了张奶奶久违的笑脸,他也想念起自己也很久没见的2岁儿子。“对于医生来说,病房就是赛场,病人的康复出院,就是医护获得的奖牌。”曹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