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新华社客户端南京8月20日电(记者邱冰清)一根细细的电话线,搭建起延续和保障生命的桥梁。
出车急救、转送医院、短暂休息,每天循环往复。当电话铃声响起,急救医生们拿起急救箱,和时间赛跑,争抢延续生命的机会。
急救要快要准,对病人要有温度
8月18日8时15分,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分站急救医生徐谟强的手机响了。急救工作站上跳出调度指挥中心的派单信息,呼救原因、现场地址、等车地址、呼救电话等都能看到。
“脑梗,70岁老人,快,出车了!”快速浏览信息后,徐谟强招呼急救小组同事,拿起急救箱,跑向救护车。
“什么时候出现这种情况?”“现在你们叫他会回应吗?”“患者平时有没有高血压、高血糖?”……一路上,徐谟强通过电话询问家属,希望能了解更多患者情况。
8时26分,到达现场。徐谟强跳下救护车,拿起急救箱,快步跟上在门口等待的患者家属,随后快速检查患者情况。
“老人家,老人家,能听到我说话吗?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徐谟强拍了拍患者手臂问道。“老人家,手动一动,手能动吗?”对病情进行判断后,徐谟强立即为患者测量血压和血糖,并嘱咐护士开通静脉通道。
进行现场救治后,徐谟强又轻声对患者说:“老人家,现在我们要抬你下去,不要怕。”从患者家门口到救护车的路上,徐谟强一只手推着担架床,另一只手挡在患者眼睛前,让阳光不那么刺眼。
上了救护车,徐谟强一边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一边不断与患者说话:“老人家,不要睡着,知道这是哪里吗?”“老人家,看看这是谁?手再动一动。”……
患者送达医院前,徐谟强通过医生工作站将病情信息发送给要送达的医院。
“上过‘120’的班,一切皆有可能”
13时40分,一位因身体不适需到医院检查的老人叫了“120”。老人家住五楼,因为无法站立,平时坐轮椅,坚持要让急救人员抬着轮椅下楼。
考虑到直接抬轮椅下楼有风险。徐谟强耐心解释说:“老人家,你就像平时睡觉一样躺在软担架上,我们把你抬下去,好不好?”
最终老人同意躺在软担架上由急救人员抬下楼。“老人家,你看,这样很稳的,你放心了吧。”徐谟强边下楼边对老人说。
“谢谢你们周到的照顾。”被送入医院后,老人对徐谟强表示了感谢。徐谟强说:“每次听到患者对我们说句感谢,就觉得心里暖暖的,一切都值得。”
现场抢救、搬抬患者、爬楼梯,对急救医生而言,更“出乎意料”的状况都遇到过。徐谟强给记者展示了一张有些“吓人”的照片。“前几天碰上要坠楼的,我们站点一位护士爬到三米高的阳台上去救人,梯子晃晃悠悠的,看着都吓人。”
徐谟强坦言,出车急救最怕的就是遇上喝醉的人。“醉酒后,他们的行为不受控制,偶尔我们还会被打到一两下,有时候要好几个人才能应付得过来。”
“上过‘120’的班,一切皆有可能。”徐谟强说。
“我连要不要上厕所都要考虑一下”
徐谟强有个习惯,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检查急救药品和车载医疗设备。因为一旦出车就不一定有时间回分站,提前准备好有备无患。
“120”24小时值班,急救医生实行轮班制。白班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晚班从晚上8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每个班次由1名急救医生、1名急救护士、1名驾驶员和1名担架员组成。
南京市急救中心城南分站站长马剑海说:“分站平均一个月要出车急救400多次。常常刚吃一口饭,电话就响了。有时候,我连要不要上厕所也要考虑一下。”
对急救医生而言,这辆三平方米大小的救护车,就像是亲密的工作伙伴。每天,他们在这里抢救病人,与时间赛跑。
17时40分,徐谟强又接到了调度指挥中心的电话:长乐路有人摔伤,需要急救。
“走,出车了。”他和“战友们”拎起急救箱,又快速奔赴“战场”。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严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