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江苏省卫健委10月18日上午发布
10月17日0-24时,江苏无新增确诊病例。
目前,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的确诊病例4例,接受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为境外输入。
2020年1月22日至今,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00例(其中境外输入148例)。
国家卫健委10月18日上午发布
10月17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2例(上海6例,云南6例,山东5例,广东2例,四川2例,陕西1例),含1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在四川);本土病例2例(均在陕西西安市)。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6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84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64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942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958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16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139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6546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212607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20493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9例,其中境外输入7例,本土2例(均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6例(境外输入1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60例(境外输入346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2870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294例(出院11992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7例(出院66例),台湾地区16337例(出院13742例,死亡846例)。
疫情风险等级提醒
全国境内无中高风险地区。
陕西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
10月17日0时-10月18日7时,新增报告6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2例为10月17日已发布的外省游客核酸检测阳性病例)、1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旅游轨迹涉三省区
10月17日,陕西省卫健委通报2名外地游客(夫妻)核酸检测阳性。(此前报道:陕西2例外省游客核酸检测阳性,系夫妻,曾在多地旅游、搭乘多趟航班)。通报轨迹显示,2人曾在甘肃、内蒙古自驾旅游,10月15日在甘肃嘉峪关核酸检测结果异常,10月16日在西安做完核酸检测后还曾去大雁塔等地游玩。
银川1例外省返银核酸阳性人员已确诊
2021年10月18日5:00,针对银川市发现的一例外省返银输入性核酸检测阳性人员(艾某某),自治区诊疗专家组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认该人员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轻型。目前,该确诊病例在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隔离治疗。银川继续加紧对其密接、密接的密接、风险人员开展全面排查追踪及隔离管控,对疫点进行封控消杀。
云南省新增2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据云南省卫健委官方微信消息,10月17日0—24时,云南全省新增报告确诊病例6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腾冲市4例、勐腊县1例、瑞丽市1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0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68例。累计确诊病例115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8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0月17日24时,云南全省现有确诊病例16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376例,累计死亡病例2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546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902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47人。
云南全省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例,其中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例(瑞丽市集中隔离场所、抵边严管区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中各发现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勐腊县);解除医学观察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61例(境外输入52例)。
提醒
为了自己健康安全和疫情防控大局,请广大市民继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支持配合防控措施。
一、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分餐制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症状,应及时按规范程序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二、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请按照社区或单位安排,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按时依次接种疫苗。
三、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和中高风险地区变化情况。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请配合落实14天(自离开中高风险地区之日起)的隔离医学观察。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低风险地区来宁人员,应主动向社区报告,并配合做好核酸检测。
四、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科学佩戴口罩,与人接触时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商场、餐厅、酒店等公共场所,积极配合验码测温等防疫措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梯,在医院就诊时,有发热或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以及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行业高风险暴露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