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紫金山新闻:文明南京 温暖新春 | 守护健康“救”在身边

紫金山新闻:文明南京 温暖新春 | 守护健康“救”在身边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2-01-14 08:20:34 阅读量:524

    医务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农村,为群众在家门口进行义诊与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急救专家走入基层培训,让更多志愿者可以在危急时刻挽救市民生命;未曾谋面的一个志愿团队,通过电波治愈人心……

    连日来,南京市卫健委组织市属医疗机构开展暖心健康促进服务,24小时守护市民的身心健康。

    家门口享受“健康大餐”

    “大爷,您的血压偏高了,收缩压都超过150了,这可能是您一直头晕的原因之一,尽早到医院心血管病科看看吧,冬季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可不能大意,要重视起来!千万记住了!”1月13日下午,由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联合举办的“百名党员专家进百家‘迎新春 送健康’中医药社区行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孝陵卫晏公庙西村,专家们在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把“健康大餐”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多年来,除了走进社区,医护人员还积极走进乡村、进家庭、进校园、进企业、进养老机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西医结合义诊,为前来咨询的患者问诊把脉,指导他们进行自我保健和饮食调理,为群众提供耳穴埋籽、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人。每次咨询体验的市民络绎不绝,纷纷给予好评。


    “社区周奶奶今天非常不舒服,想测个血糖,可以吗?方便吗?”“当然可以!”龙蟠路社区的周奶奶是一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独居孤寡老人,平时几乎出不了门。南京脑科医院(胸科院区)的谢红萍迅速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收拾好东西直奔周奶奶家。为给重点人群带来更为连贯的健康志愿服务,南京脑科医院(胸科院区)的“情暖孤老心”服务不仅在新春期间展开,自2012年起“红马甲”们已经给龙蟠路社区的老人们送去了近10年的温暖,为社区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提供了多一份保障。“‘红马甲’三天没来,就有点想这些孩子们!”这是社区老人最常挂在嘴边的。

    多年来市卫健委组织市属医疗机构志愿者向基层群众开展防疫知识、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并邀请专家进行义诊。疫情之后,更采取分散式、小分队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将温暖送到老百姓身边。仅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近半年就已开展中医义诊30场、中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讲座76场、中医适宜技术服务2179人次、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市民超过3万人次。

    护航生命“救”在身边

    2022年新年的第一天,南京地铁内一名乘客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在危急时刻,经过急救培训的工作人员果断实施急救措施,从死神手中抢回了生命。

    连日来,一系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志愿服务也陆续走进各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农村等。院前急救就是与时间在赛跑,患者尽早得到急救处置对于最终的成功救治至关重要。但救护车到达事发现场需要一定时间,为了填补救护车到达现场的这段时间空白,南京市急救中心等相关机构的志愿团队,多年来持续走进基层,开展知识普及与培训。


    南京市急救中心更于2018年在院前急救引入了志愿者App,一批具有爱心、热心、公益心的急救志愿者,经过急救技术的专业培训,在街头巷尾,填补急救时间空白,为患者的成功救治提供帮助。

    邱霞就是经过南京市急救中心遴选和培训出来的第一批急救志愿者。此前溧水区有市民急性酒精中毒昏迷呼救120,调度员将任务推送给附近的邱霞。接收到任务后,她立即奔赴现场施救,对患者进行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等初步救治,救护车到达后,急救医生给予专业处置,成功转送医院,最终患者转危为安。“当我们身边有意外突发,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可能不是120的医生,而是身边的路人志愿者。这也是中心一直以来在完善急救专业体系建设的同时,努力致力于急救自救互救科普培训,开发急救志愿者系统打通急救最后一公里的原因之一。”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近三年来市急救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类急救知识科普培训562场次,培训公众超过5万人,志愿者团队成为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有力补充与支持。

    电波传输中治愈人心

    与面对面医治身体疾病不同,南京有这么一批志愿者全年无休,在看不到的电波传输中,每一分一秒都守护着全国各地患者的身心健康,即便是新春期间也不例外。

    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可能是全国吸纳负能量最多的电话之一,每一个打来的都在诉说着抱怨、抑郁、甚至透露出轻生的念头。及时进行危机干预,疏导心理压力,疫情当前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是南京脑科医院相关医护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组成的48名志愿者团队的职责。



    小小的房间内看似平静,实则“惊雷”涌动,电话的背后常常是一个绝望的灵魂等待安慰。“我们不能有一丝的懈怠,打过来的或许就是‘生命垂危’的人。”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服务始于1991年,在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病学泰斗翟书涛老先生的引领下,国内首家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中心在这里创立。南京市危机干预中心下设的自杀干预热线2007年与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合二为一,并在2012年接入12320精神卫生服务热线,完成了三线合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干预热线作为全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承担单位,于1月27日大年初三紧急启动24小时不间断运行。热线以南京、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进行心理支持、心理援助、危机干预等指导。疫情之后,这群“树洞人”共接听超过1万1千通热线,为饱受精神困扰的人们提供了坚实的帮扶和支持。

    通讯员 杨璞 刘红 国立生 刘颖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