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堵车,在每个城市都会发生,堵车难倒救护车,也时有发生。其实北京急救车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全国急救车遭遇堵车的情况不在少数。然而,具体的到各地,实际的问题又各不相同。如果急救中心能够和交管部门协同,遇到急救急诊需要快速到达医院或者现场的时候,急救中心可不可以和交管部门联手。急救中心和交管部门一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我们脑子当中没有这样的常规思想。
为了更快的为患者争取时间,这个应当予以考虑。一般道路:前方遇到车祸,占据了部分车道,导致后方车辆行驶缓慢乃至拥堵不通,尤其是在隧道内和高架桥上,交管部门是否可以第一时间告知此路段交通情况,是否可以及时到现场疏导,开辟一条快速通道;市中心道路,是否可以通过交管部门的实时监控,告知急救中心,前往救治现场可以选择其他道路,并在相关道路路口进行引导或临时交通管制;城市快速路,一旦发生事故,有没有应急出口。有些高速路出口只是考虑正常情况下,仅仅只有应急车道,够不够?当两个方向的车拥堵情况不一样的时候,能不能打开隔离带,有没有应急的转向口,来不及就打开这个临时口,从反方向把人接走。这些方面还是有一些办法可以考虑的。让急救车的“优先路权”通道能再宽些。
交管部门和急救部门在联动过程中确实还需要更深的默契和更细化的制度保障。面对百姓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和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也将出台急救管理办法予以应对。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前年开始组织研究制定《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将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办法对包括急救车在内的相关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急救车在路上的交通问题已经写到了特种车辆的权限,要真正落实到位,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今年,在南京市市局领导的关心下,在南京市急救中心领导的努力下,120急救中心在本次升级改造中,急救中心将在每一台急救车辆上安装电子行车记录仪,对每一次急救出车时救护车前方的路况进行实况记录,如遇到挡道,变道阻挡,抢道,听到救护车警笛不予避让的前方车辆进行处罚。
同时交管部门还建议,紧急情况下,救护车可先和交警部门联系,由交警部门介入管控车流,既能保障救护车的优先路权,也可保护路人安全。
急救中心与交管部门的网络对接。使调度中心可通过系统实时查看道路交通状况,能够根据急救现场周围的交通实况进行判断,灵活调度急救车。可以让急救车更快的为每一次抢救争取更多时间。让120这条生命线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