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南京院前急救事业改革发展服务。根据上级文明办工作部署,结合中心工作实际,特制定南京市急救中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道德教育和依法解决问题相结合、职工自我教育与发挥部门作用相结合、阶段性治理教育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着力解决制约院前急救体系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道德水准的进一步提升,为南京市院前急救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道德支撑。
二、总体目标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重点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要把工作中存在的不讲诚信问题梳理出来,深化医德医风教育,健全长效机制,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改善医疗服务、弘扬高尚医德,提高人民群众对120服务的满意度。
三、活动内容
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围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一主线,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加强和完善医德医风教育考评机制。深入开展《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江苏省医疗机构及十大窗口服务规范》等规范性教育,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将“关爱病人、钻研医术、合理诊疗、精心施救、诚信守法、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活动,在全中心内形成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主旋律,教育和引导广大职工牢记宗旨观念,增强职业素养,提升道德水准。将医务人员的医德考评作为推进医德医风建设的有力抓手,细化考评指标和考核标准,健全日常管理台账。明确把职工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与考核结果紧密结合,做到约束与关怀相结合,使之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操守。
(二)、深化“三好一满意”和“三争一创”服务实践活动。紧紧围绕“优质、诚信、惠民、利民”目标,在全中心开展以“三好一满意”和“三争一创”为目标的服务实践活动。推行工作人员用普通话服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杜绝服务禁语,无收受“红包”现象,无医疗责任事故发生。外勤人员上班时间全部佩戴胸牌上岗,主动热情服务。广泛开展以“弘扬白求恩精神,争创人民满意卫生”为主题的优质服务创建活动,以及“医德之星”、“服务标兵”等评选活动,促进广大职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120服务的满意度。
(三)、加大行风建设力度。依靠“制度+科技”,深入持久地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加大对财务、信息、采购等部门负责人教育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和《南京市急救中心设备物资采购、维修维保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等规定,对违纪违法案件尤其是商业贿赂案件,违反规定乱收费、收受回扣、索要红包以及因工作不负责或不作为发生严重医疗安全事故的行风案件进行重点查办,进一步推进行业作风的好转,努力建设“清廉120”。
(四)、强化社会监督评议。高度重视社会和患者对120服务满意度评价,采取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定期组织行风监督员对120服务情况进行监督,提出存在问题,督促责任部门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向行风监督员公布。不断健全患者满意度调查工作,开展第三方满意度调查,力争做到在内容上体现导向性、在方法上体现多样性、在手段上体现专业性,确保调查工作科学、规范、有序。
四、工作要求
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今年上级文明办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把活动摆上突出位置,列入重要日程,精心组织实施。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强对专项教育治理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中心成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周慧芳、沈正善,副组长:朱洁、程安民,组员:黄琼、李娟、郝思祥、刘万安、李建、李建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党办。建立总支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二要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坚持从实际出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文明单位创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行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工作动态,确保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活动取得实效。
三要加强检查督查,建立长效机制。党总支将对照方案要求定期不定期加强检查督查进展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挖掘医德高尚、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和先进集体,加强评论引导,让广大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认真总结开展此次专项教育治理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把有效措施充实到管理规章中,探索建议长态化的工作机制,用制度巩固活动成果,以道德建设的成效为南京院前急救事业改革发展增添精神力量。
中共南京市急救中心总支部委员会
201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