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3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南京: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考试改革 120急救医生职业晋升空间变大

南京:院前急救人员职称考试改革 120急救医生职业晋升空间变大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15-1-20 8:32:03 阅读量:1354
    “2014年急诊任务量上升了14%,但急救医护人员不升反降,急救医生难招已影响到120急救的正常调度。”近日,南京市120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为解决急救医生招聘难题,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职称晋升的“一锅烩”考核将正式打破,急救医生职业晋升空间变大。

    南京市120急救中心每年都会进行两次招聘。因为招录不顺,至今99个编制还是没有满编,去年上半年共招聘5名,最后竟然一个都没有来。

    记者获悉,为能顺利招聘到急救人员,120急救中心的聘用条件较其他医疗岗位降低了不少。作为编制内岗位,很多三甲医院开出的学历条件是“博士”,年龄要求是30岁或35岁以下,但急救临床医护人员的学历条件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只要大专学历就行,且没有年龄限制。

    “不仅‘添丁’难,近几年来还有10多名急救医生先后离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急救人员轮转不开,目前有几个站点还没法实现24小时待命。

    “其实目前包括北京、上海等各地的120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都面临着缺口大、流失严重的尴尬。”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为什么120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招聘和留用如此艰难?“120急救中心平均每天要出诊300多次,在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一位医护人员最多的一天出诊超过20次。”急救医生严智勇告诉记者,持续出诊,让他们时常到下午两点才能吃上午饭,这顿午饭还要分4次才能吃完,“饿着肚子也要抬担架,有一次高层电梯停电,我们来回整整爬了40层,到楼下腿都软了。”

    “劳动强度大倒不怕,最怕的是专业提升没有空间。”前不久跳槽至某三级医院急诊科的申前告诉记者,新岗位虽没有编制,且也要随120车出诊,但相较过去最大的收获是:能完整地看到一个病人发病、给药到康复的全过程,“在急救中心,负责将病人送到医院,属于我们的医疗过程就结束了,病人吃什么药、怎么康复一概不知。”申前说,因经验积累不足,他们在职称晋升时也是举步维艰。“院前急救的职称考试都是和院内急诊放在一起,院内急诊临床经验要比我们丰富得多,考试优势自然要比我们大。我们中心一经验比较丰富的医生,为通过‘副高’职称考试已足足奋战了3年。”

    “120急救作为政府的公益性保障,应将急救人员视为技术型公务员,在待遇上实现‘特岗特酬’。”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提出,在薪酬待遇提高的同时,也应开辟更多的专业提升、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记者获悉,南京市正对院前急救人员的职称考试进行改革,“院前急救不等同于院内的急诊,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集全科、急诊和灾难医学于一体的专业。和院内急诊人员分开,可让他们在职称上获得更多空间。”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