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8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划

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划



作者:办公室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13-08-22 23:05:18 阅读量:630

    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院前急救体系是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与文明的体现,是今后应重点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南京地区院前急救体系由南京市急救中心,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和高淳县(以下简称原五县)急救站及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共同组成,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市院前急救网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急救服务需求,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定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南京城市布局和人口数量,明确部门职责,增加投入,使相关资源配置尽快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化运行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提升院前急救的能力和水平,与城市公共安全及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需求、及时有效地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保障各项大型活动的开展,切实提升应急救治保障能力,构筑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有效屏障。至2015年,力争在2014年青奥会召开之前,全市院前急救的相关资源(车辆、站点、人员等)配置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形成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反应快捷、服务良好、覆盖城乡,并与各级医疗机构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现代化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急救装备,使我市的院前急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完成从单纯转运型向先救治、后转运的救治型院前急救的转变。在条件俱备时,把空中救护列入考虑范围,不断提高南京市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三、基本原则

    (一)满足需求、确保基本的原则。院前急救体系建设要在确保市民基本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整体规划,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院前急救服务需求,满足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布局需求,满足重大活动保障的需求,满足应对突发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需求。

    (二)突出重点、完善体系的原则。加强和完善原五县急救站建设,建立合法规范的急救站,要在有条件的镇街建立急救分站,方便农村居民;市急救中心要在城乡结合部及城市新区建立急救分站,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院前急救网络。要配足急救车辆、人员、设备和设施,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院前急救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建成反应敏捷、救治有效、转运迅速,并能与院内救治协调配合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

    (三)分级负责、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卫生部、省卫生厅院前急救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市政府负责市急救中心及网络分站的建设,承担八城区院前急救任务;原五县政府负责所在区县急救站的建设,承担所在区县院前急救任务,共同协调发展全市院前急救体系。

    (四)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卫生部和省卫生厅有关标准要求,对我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车辆、人员配置等采取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完成的方式,建成标准规范的院前急救体系。

    四、规划标准

    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江苏省急救医疗中心(站)建设管理规范》规定:城市每5万人配1辆救护车,每辆救护车编制配备5人,20万人左右设置一个分站,分站再根据辖区人口分布、面积、急救反应时间设置相应的急救点。

    2010年底,南京地区常住人口已经超过750万,按照此基数标准配置:急救车须配置150辆,急救人员须编制配置750人,急救分站要设置38个(其中,八城区人口约400万,须配置急救车80辆,急救人员400人,急救分站20个;原五县人口约350万,须配置急救车70辆,急救人员350人,急救分站18个)。同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至2015年,我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相应的急救车辆、人员和分站数量也要同比增长,分别为200辆、1000人和50个。

    五、规划背景

    (一)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的基本现状(表1)

    1.市急救中心(含5个自管的急救分站:城南、城北、城西、城中和下关分站),现有人员编制99(在岗81),急救车31辆(监护型急救车14辆),急救人员(医、驾、担、调)76(其中外聘22),日值班急救车5辆。

    表1:南京地区院前急救站点、车辆、人员配置一览表

    八  城 区

    原 五 县

    现有合计

    国家标准

    市急救

    中心

    网络分站

    小计

    江宁

    浦口

    六合

    高淳

    溧水

    小计

    750万人口(2010年)

    1000万人口(2015年)

    急救

    站点

    5

    15

    20

    2

    3

    3

    1

    1

    10

    30

    38

    50

    在岗

    车辆

    31

    15

    46

    2

    7

    9

    4

    6

    28

    74

    150

    200

    在岗

    人员

    81

    90

    171

    9

    25

    23

    10

    10

    77

    248

    750

    1000

    实配

    编制

    99

    0

    99

    0

    12

    40

    0

    0

    52

    151

    750

    1000

    实配

    车辆

    31

    0

    31

    0

    4

    1

    0

    1

    0

    37

    150

    200

    2.依托医疗机构建设的网络分站有22个,其中八城区15个,大厂地区2个,浦口区3个(其中浦口中心医院分站和浦口医院分站归属于浦口区急救站,由浦口区政府建设,设编制12人,浦口区卫生局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22个网络分站共有专兼职急救人员130人,急救车26辆,日值班急救车22辆。

    市急救中心与各网络分站合计共有专兼职急救人员21181+130)人,急救车5731+26)辆,急救分站27个,日值班车27辆。实行24小时昼夜无休息日工作制,承担全市八城区、江宁区、浦口区及大厂地区的日常院前急救、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急救以及重大活动保障等任务。

    3.独立设置县域内急救站3个,即六合区(原六合县城)、溧水县和高淳县急救站,不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均为依托当地县(区)医院建设运行。六合区急救站配有编制40人,在岗专兼职急救人员17人,救护车7辆;溧水县、高淳县急救站尚没有编制,各有专兼职急救人员10人,分别有救护车6辆、4辆。3个急救站合计专兼职急救人员37人,救护车17辆。分别承担原六合县、溧水县及高淳县县域内日常院前急救、各种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以及重大活动保障等任务。

    4.南京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城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步伐和水平在全省相对滞后,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和国家标准有很大差距。

    (二)南京地区未来院前急救需求预测

    1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常住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老龄化的加剧,急救疾病谱的变化,带来日常急救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2.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国际国内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例如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越来越多,医疗保障和突发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任务日趋繁重。

    3南京城市跨过长江、走出城墙的总体发展思路,城市区域的扩大和人口迁移,对急救系统资源配置和布局提出新的要求。

    4.年出救需求推测。

    2000年全市院前急救出救量为13248人次,2010年为82532人次,年均增长率超过20%。按照年增长率10%15%20%25%30%测算,到2015年,我市院前急救年出救量将分别是2010年的1.61倍、2.01倍、2.49倍、3.05倍、3.71倍(表2、图1)。

    图1:南京地区近几年院前急救出救量

    表2:南京地区未来5年院前急救出救量预测

    增长率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10%

    90785

    99864

    109850

    120835

    132919

    15%

    94912

    109149

    125521

    144349

    166001

    20%

    99038

    118846

    142615

    171138

    205366

    25%

    103165

    128956

    161195

    201494

    251868

    30%

    107292

    139480

    181324

    235721

    306437

    (三)存在问题

    1.院前急救网络还不够健全,分站数量不足。以2010年基数计算,比国家标准少8个。主要是农村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不健全,原五县急救分站建设不够,院前急救未能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八城区急救站点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城市新区覆盖不够。

    2.院前急救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车辆只有国家标准的一半、人员只有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一,经费保障不足。同时,院前急救需求逐年增加,而急救车辆、人员与急救站点没有得到同比增长,导致院前急救资源总体配置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建立在各医院的网络分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我市院前急救资源的不足,缓解了院前急救供求矛盾,但建设急救分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和人员,严重影响了网络分站持续、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3.院前急救能力不够,不能适应现代化急救需要。主要表现在现有车辆陈旧、老化,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配备不全(未配护士),专业技术发展受限。

    六、具体方案

    继续坚持以院前急救专业队伍和网络分站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高郊区县急救站水平,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视情考虑空中救护,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院前急救网络

    1.市急救中心在争取政府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建设自管分站的同时,继续加强网络分站建设。市政府对八城区内积极加入急救网络志愿服务的二级以上且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疗机构(包括部省属、部队、市属和民营医院),给予适当的资金设备投入和政策保障。

    2.原五县政府规划设置各自急救站,按照国家标准配置急救人员编制和急救车辆,单独或依托于当地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医院建设。同时应根据当地人口数量、需救情况设立各自的分站或急救点,以完善偏远乡镇的急救体系。

    2015年,力争2014年青奥会之前,增设10个急救网络分站(2011年建设3急救网络分站,分布在浦口区、六合区以及江宁区;2012在栖霞区和建邺区建设3急救网络分站;2013在栖霞区和建邺区建设2急救网络分站;2014在雨花台区建设1急救网络分站)。

    (二)车辆配置(包括全套车载医疗、通讯设备)

    1.急救车辆

    2015年,力争2014年青奥会之前,全市共配备急救车150辆,其中八城区现有46辆急救车全部按监护型急救车更新到位,同时再新增34辆监护型救护车,使急救车总数达到80辆。原五县应根据各自人口和需求,按卫生部标准配置,五县总数达到70辆,监护型比例达到60%

    2.特种车辆

    现场应急救援指挥车、高档监护型急救车各1,2011年配置到位,根据需要,后3年逐年增加高档监护型急救车。

    3.车辆维护更新

    按照国产急救车使用68年、进口急救车使用810年的要求进行定期更新。

    (三)人员配备

    2015年,力争2014年青奥会之前,全市为150辆急救车(以2010年人口基数计算),配备专职人员750人(含医、护、担、驾、调),其中配备院前急救护士150名(其中八城区80名,原五县70名),并适当放宽急救机构进人渠道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晋升方面的条件。

    (四)急救网络通信

    1.市急救中心与原五县急救站

    原五县中距市区较近的江宁区和浦口区的急救站继续由市120统一调度指挥;距市区较远的六合区、高淳县和溧水县要配备专职的调度人员,设置独立具备相关功能的120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具有相互转接电话的三方通话受理功能,做到一网受理,统一调度

    2.市急救中心与八城区网络分站

    八城区所有网络分站均由市120指挥中心调度指挥。

    (五)洗消设施建设

    市急救中心与原五县急救站都要新建与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需要相配套的洗消设施。

    (六)空中救护规划

    空中救护是未来急救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院前急救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在地面交通不畅以及跨地区紧急救援时,可以充分发挥便捷、高速的优势,目前南京市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和浦口中心医院均建设了停机坪,在建的医院中,鼓楼医院南扩综合楼、江苏省人民医院扩建成功后也都将配备。在规划新城和高速公路等建设时适当新建部分停机坪。

    七、保障措施

    (一)明确政府职能,理顺投入机制

    院前急救是各级政府的职能,所需经费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市政府保障市急救中心及急救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原五县政府要加大本区域急救体系的建设,发改、人社、财政、编制、规划、卫生、红十字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保障院前急救人员编制、车辆配备、经费以及新城急救站规划、大众急救知识普及等工作。不断确立和完善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政府责任和公益性质,使急救事业能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同步,不断满足老百姓的急救需求。

    (二)加强部门协调,强化学科建设

    院前急救是一门集政府职责、社会公益、专业技术和劳作风险于一身的医疗最前沿岗位,专业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当前队伍不稳定,人员招不到、留不住的现状,人社卫生等部门应放宽招聘口径,晋升评优应优先考虑,提高专业人员工资待遇,保证其待遇不低于卫生系统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同时将二、三级医院急诊科医师到急救中心、网络分站和急救站(点)进行对口支援,作为晋升前下基层的统一要求;为市急救中心医师和护士提供定期到三级综合医院培训学习的机会,纳入继续教育统一管理,不断充实专业技术和改善急救水平,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三)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院前急救机构和人员绩效考核方案的通知》和《江苏省院前急救机构绩效评估指标》等文件要求,加强对急救中心、网络分站和急救站(点)的监管,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市急救中心和各急救站(点)应在贯彻相关规范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急救规范和文明服务规范,加强急救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和管理,确立以伤病员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提高急救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明确工作责任,保障急救需求

    市急救中心和各急救站在保证完成院前急救任务外,还要积极承担各种重大活动的保障和突发应急事件的医疗救护,市急救中心要加强对各网络分站和原五县急救站的业务指导、培训和咨询等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调动使用“120”急救车辆,各相关部门要主动联手,加强宣传,引导市民理解支持“120”的工作,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履行相应的义务,例如:不恶意骚扰急救专线电话、不随意浪费急救资源、不恶意扰乱急救市场、主动为急救车辆让路等;司法机关要加大对恶意破坏院前急救行为的惩处力度;卫生、公安和交通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加强对救护车辆的管理,依法加大对“黑救护车”非法营运的联合整治;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促进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爱护“120”

    八、规划的评价和修订

    本规划由市卫生局组织实施。市卫生局定期组织召开规划评估会,对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论证、修订和完善,经江苏省卫生厅审核后报南京市政府批准发布实施。规划周期末对本规划进行全面修订。

    原五县卫生局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本区县院前急救体系设置规划,报市卫生局审核后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纳入本规划。

    九、附则

    本《规划》由市卫生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