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也许你正踏上回家的路,也许团聚的欢笑声已经环绕在你的耳畔……然而还有一群人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120急救人员。1月24日一大早,记者来到南京市急救中心,感受120急救人员的年三十,体验抢救病人的“生死时速”。
“团圆”成为最熟悉的陌生词
7时40分,南京市急救中心鼓楼分站急救医生仇为豪开始清点急救设备,急救箱、监护仪、呼吸机……大大小小的急救设备被一一放置到了救护车上。“试一下监护仪和心肺复苏机,检查一下急救药品是不是够用……”仇为豪和护士张静一遍遍细致清点。
8时02分,120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发来指令:“玄武湖附近一小区有一名老人发生急性心梗。”接到指令后,仇为豪跳上救护车和队员们出发了。
“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正点吃过饭。”完成第一个急救任务后,仇为豪一边收拾急救用品,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做急救医生,绝不是‘转运’这么简单。‘内外妇儿’样样都得会。不仅如此,还得有个好身体,每天上楼下楼搬抬病人,力气不行干不了这个活。” 仇为豪的话还没说完,调度指挥中心又发来指令:“一名市民摔伤,请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到事发地点,车刚停稳,仇为豪拎着急救药箱,担架员赵生美提着担架就冲了下去。
出车的过程中,记者同驾驶员刘海华聊了几句,“春节假期,我会尽量多值班,让外地的同事多陪陪家人。”刘海华告诉记者,新的一年里,他最大的愿望是少出救护车,也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
顺利把这名摔伤的市民送到医院,已经快10点了。休息的间隙,仇为豪给在苏北老家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每一次,电话那端都会出现短暂的沉默,我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仇为豪说,如今父母都已经习惯了,但是总提醒他,要多照顾好自己。
“新春佳节,正是我们这种‘缺席’的团圆,才有了大家团圆时的心安。” 仇为豪说,做急救医生十几年了,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期。虽然工作挺累,但是,守护群众健康是一种幸福!
除夕是“生命线”上的坚守
警铃响起,调度员摘机接听、发布出车指令,从“120”急救电话被接听时起,“生命通道”随之启动,而一个个生命被及时挽救的背后,是一群放弃与家人团圆,没有年夜饭,也不能看春晚的120调度员,他们用执着的坚守,在热闹背后守护着“生命线”。张熙就是其中一位。
张熙40岁,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南京市急救中心做调度员。今年春节,张熙要一个人留在南京过年了。“我爱人是我同事,今年过年值班没排到她,她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 张熙说,父母都在盐城老家。这已经是张熙第三年没能回家过除夕了。“今年还好,我一个人值班,前面两年我和爱人都是同时值班的。”
张熙坦言,作为一名“老资格”的调度员,他深知小岗位之重任,“我们是急救接警第一关,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情况、发布出车命令,就会直接影响后续所有环节。所以别看调度工作简单,关系着的可都是人的生命,出现任何差错都可能耽误患者救治。”
张熙说:“我们时刻准备着。虽然不能陪家人吃团圆饭,的确有些遗憾,但一想到我能够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帮助那些有生命危险的人,就会觉得无比温暖,不能回家过年的遗憾都值了。”
张熙的新年愿望就是所有南京市民都能健康地度过一个节日,“既然从事了这份工作,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岗位。”新的一年,张熙希望家人、身边的朋友以及所有的南京市民都能平平安安。据统计,除夕当天,南京市急救中心有300余名急救人员,60余辆救护车坚守岗位,时刻守护着市民的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