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南京日报:谢谢你,白衣天使!

南京日报:谢谢你,白衣天使!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1-08-19 08:51:16 阅读量:468

    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疫情当前,他们勇敢逆行;无影灯下,他们妙手仁心;实验室里,他们攻坚克难。在本轮疫情防控一线,南京广大医务工作者以身为墙,筑起坚固堡垒;在病房里以爱为名、温情相伴;口罩之后、白衣之下,是他们放下家人牵挂、对生命相托的专注。他们用行动换来无数家庭的岁月静好,诠释了医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在这个专属于医师的日子里,让我们走近他们的百味人生,说句“谢谢你,白衣天使!”

    面对“抱怨”执着的隐形战士

    7月,德尔塔变异毒株来势汹汹,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根据上级部门安排,立即组建一支由李六兰带领的15人感控小组,火速支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她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公卫中心一、二脱区地面清洁、空气消毒工作,防护、消毒用品的补充,查看垃圾存放情况并及时清理;对公卫中心办公用品、办公桌面、治疗室台面、门把手、洗手池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对办公区域、走廊、治疗室、缓冲间等进行空气消毒;以及配合公卫中心院感科完成采样工作。 

    冲锋在前,她们为公卫中心披上“金钟罩”。“手,注意洗手!”“手套污染了,赶紧换手套!”李六兰担心队员们的安危,反复叮嘱。每一次大声吆喝,每一次的严厉制止,每一次不厌其烦的唠叨都是不让战友们踏入“雷池”半步。偶尔,队员们也会嘟囔两句,但这样的严苛要求更多的让战友们感到温暖踏实,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为“六妈”。 

    这么一群人,她们每天与看不到的敌人作战,始终为医护人员的健康保驾护航;她们虽然不参与临床救治,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护每位患者的健康。这群“隐形战士”用辛勤的汗水,默默守护着医护人员、患者的健康。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同样还有一群“小透明”,他们分秒必争,奔跑在接送、转运疫情相关患者的最前线,他们就是南京市急救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患者转运团队。急救医生郭鹏与同组的马剑海,与急救中心其他战友一样,24小时坚守,随时待命。错过饭点,就吃包方便面;无暇睡觉,就在任务间隙小憩一会儿。每趟任务完成后,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救护车和人员进行全面消杀。由于转运周期较长,转运前救护车驾驶员们就尽量少喝水,确保安全、迅速完成任务。即使这样他们还争着抢着要下一趟任务。 

    吃住都在转运组,郭鹏已经将近两周没有回家见到女儿与爱人。“穿着完全不透气的防护服,在近40℃的户外,衣服湿透不说,脱掉鞋套能在地上踩出湿印来,但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每当我们能因己之力帮助了别人,作为一名120院前急救人员,我发自内心地自豪。”郭鹏说。 

    带着保心丸24小时与时间赛跑

    作为一名工作33年的共产党员、防疫老兵,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60后的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徐庆,就一直奋战在南京禄口机场、三站一卡、社区医院、区疾控中心等地。开展现场流调、健康宣教、咨询、密切接接触者判定,指导医院采样等工作,徐庆将一名疾控老兵的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南京疫情发生后,这名老兵第一时间重整行装奔赴江宁防疫一线,再次踏上他的战疫之路,与时间赛跑。直到现在,徐庆仍坚守在南京禄口机场。 

    由于身体原因,出发之前,徐庆特意带上了保心丸,做好了连续战斗的准备。有同事让他这次不要太往前冲了,让年轻同志上。他却说:“我是党员,虽然精力不如从前,关键时刻我决不退缩。” 

    徐庆迅速投入到抗疫一线,展开流调工作。由于事发突然,刚到疫情防控指挥部时条件还不完善,没有休息的地方。但是与时间赛跑,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疫情。深夜里徐庆累了就喝点茶水,稍稍靠在椅子上休息两三个小时后,再次投入到流调工作,24小时连轴转。利用休息时间,徐庆还为民航江苏空管分局人员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和疑问解答,帮助编写防疫材料,指导机场工作人员防控。他说:“这些都是疾控人的本职工作,只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南京早日恢复如初。” 

    除了疫情防控一线的救治工作外,一场场生命的“接力赛”同样在上演。 

    封控区禄口社区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进驻医疗队承担起了保障禄口片区儿童疾病的甄别及基本处置。8月4日,一名4个月龄的肠套叠婴儿在前后方联动下,5个小时化险为夷。8月6日,一名出生仅18天的高热患儿,同样在多方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后,被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经过10天的积极治疗与悉心照料,宝宝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可以出院回家。在前后方医护们的高效配合下,跑赢了一场场救死扶伤的接力赛。 

    “超人”医生与“背奶妈妈”的取舍

    在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B6-1病区,每到早上查房时,小朋友们总会暗暗期待“超人”医生的到来。这位医生叔叔除了给他们看病开药,还会经常变身“超人”和他们玩耍,仿佛隔离病区讨厌的治疗也变成了打怪兽的有趣之旅。小朋友口中的“超人”医生就是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中医师束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每天笑容满面的背后,这个“超人”医生内心对于家中老人的着急和牵挂。 

    7月29日,束洋和其他10名医生作为江苏省中医院第一批中医抗疫医疗队队员,进驻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负责整个医院所有患者的中医诊疗工作。他所在的B6-1病区是个过渡病区,患者既有儿童,又有病情相对较重的成人,情况相对复杂。考虑到儿童患者较难接受中药治疗,他在查房之余常常以游戏拉近彼此距离。然而笑呵呵的医生,内心也有着急和牵挂。每天晚上回到住地,他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微信,迫不及待地跟爱人视频电话,就在几天前,他的岳母不幸查出脑瘤,刚接受了手术治疗。虽然心有牵挂,但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面对疫情“使命在肩,战疫有我”。 

    今年是季晓庆在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作的第七个年头。疫情发生时,作为主治医师的她还是一位“背奶妈妈”,家里的小女儿刚满11个月,儿子也才3岁,都正是围着妈妈转的时候。

    7月22日中午12点,刚吃完午饭,季晓庆接到了医院要组建38人支援队去支援采样的通知,并且下午1点就要准时出发。临时的紧急通知,参加过单位早前组织的核酸采样培训,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季晓庆立刻现场报名申请参加此次支援。正处于哺乳期的她,匆匆拔了奶,就跟着队伍出发,“我是一名母亲,更是一名党员、一名医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不能退缩。” 

    疫情当前,正是他们放下家人牵挂,担起人民健康,护佑着千家万户幸福平安。

    病人的康复是最高级别的奖牌

    7月30日晚间,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曹科接到紧急组建支援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医疗队的通知。平日里重症肺炎的救治经验,让曹科在此次战役中更加得心应手。但他更关心的是患者的情绪健康。 

    细心的曹科发现,有一位新入院的张奶奶入院后心情极度低落,不愿意吃饭,晚上也辗转反侧,很难入睡。曹科在床边和张奶奶聊了很久,这才得知,张奶奶一直和孙子生活在一起,入院治疗后,家里老伴儿和2岁的孙子在居家隔离。孙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她天天想着可爱的孙子,也担心老伴儿照顾不好小孙子。得知张奶奶的心事,曹科立即联系当地社区,让张奶奶通过手机视频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小孙子,叮嘱了爷爷很多注意事项,同时又跟护士沟通,给张奶奶等老年患者精心调整了膳食方案。体贴入微的用心照料,曹科看到了张奶奶久违的笑脸,这才想起自己也已很久没见到2岁的儿子。出发前一晚,曹科与儿子一起看了奥运会男子200米混合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汪顺获得了金牌。“对于医生来说,病房就是赛场;病人的康复出院,就是医护获得的奖牌。”曹科说。 

    “疫”线上,身经百战的医务老将们冲锋在前,家人们早已习惯了他们的突然离开。而那些准青年医师们,从院校刚刚毕业就直接走上了防疫岗位。从被保护的“弱小”,直接化身为“为宁守护”的青年医护。 

    2021年,马于琪刚刚入职南京市第二医院。此轮疫情开始,她虽然没有深入公卫医疗中心的主战场,但也踏踏实实做了一回“守门人”——作为预检分诊志愿者,守好医院大门第一关。工作虽简易却也十分重要,每天下来因为说话太多嗓子逐渐沙哑疼痛。 

    疫情早日结束是最好的礼物

    对于东部战区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任艺来说,“最好的节日礼物就是疫情早日结束。”今年40岁的任艺党龄16年、军龄22年。去年年初,他前往武汉支援火神山医院,奋战在“疫”线72天,今年又主动报名参加南京市玄武区核酸采集工作。他说:“我是军人、是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义不容辞。” 

    7月22日凌晨,任艺被任命为东部战区总医院抗疫医疗队队长,需要即刻带领队员前往南京国展中心核酸采样点,出发前他鼓励队员们,“去年我们携手并肩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次,我们要为自己的家乡全力以赴,尽快把筛查做完,为控制疫情赢得宝贵时间。”

    与在火神山医院的经历相比,面对此次疫情的任艺更加从容,也更有经验了。 

    7月22日到达国展中心核酸采样现场后,他们立刻着手检查检测物资,划分检测区域,确定医护人员通道,编排分组。当天,完成国展中心任务后还未来得及休息,任艺就又接到上级通知,临时抽组支援南京林业大学的核酸检测工作。于是,他立即与10名队员一起奔赴南京林业大学,经过6个小时奋战,完成了近7000例核酸采样。 

    核酸检测考验着每个环节的耐心和细致。每次出任务前,任艺都会再三叮嘱大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每天任务结束后,无论多晚,他都要求医护人员统计当天工作量,第一时间汇报。同时,还召集小组成员对当天工作进行总结点评,并分配第二天工作,督促落实。 

    7月25日,完成当天核酸采集工作的任艺,被东部战区总医院任命为发热病房主任,带领医护人员按院感防控要求改造病房,培训医护人员,设置流程。 

    身为党员,身为军人,任艺从未觉得辛苦,家人对他也很是支持。记者了解到,从7月22日截至目前,任艺还没有回过家。他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可以回家抱一抱刚出生一个多月的孩子,多为妻子分担一些。”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程晓 蒋晓春 余梦迪 余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