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党史学习 >> 【党史百年·天天读】9月23日

【党史百年·天天读】9月23日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1-09-23 08:00:39 阅读量:498

    重要论述

    1936年9月23日

    毛泽东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访问,主要谈联合战线问题。在回答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改变时指出:主要有三个因素影响这种改变,第一是日本侵略的严重性,如果不同国民党合作,我们对日抗战的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是中国人民和许多爱国官员都热切盼望国共两党为了民族救亡的目标,结束内战、团结起来;第三是国民党内的许多爱国人士也赞成同共产党重新联合。为了实现这一联合抗日的原则,必须建立民主共和国,建立国防民主政府。这个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抵抗外敌侵略;给广大人民以民主权利;加速发展国民经济。这篇谈话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

    1940年9月23日

    毛泽东在杨家岭作题为《时局与边区问题》的报告。报告在分析目前的时局之后,指出:大资产阶级在抗战问题上可分为三派:右派即投降派,中派即顽固派,顽固派中的左派即可变派。对投降派要完全孤立,要打倒;对顽固派也要孤立,但还要团结他们;对顽固派中的左派,要分化和拉拢,必要的斗争和批评也是需要的。过去,我们没有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较好的同盟者。文化运动要大大发展,有文化的有知识分子的军队是不易消灭的。过去对知识分子没有大量吸收吃了亏,对敌后民主政权建设太慢也吃了亏,武汉失守以后,这两条都不好办了。百团大战是敌我相持阶段中一次更大规模的反“扫荡”的战役反攻。百团大战各地方都要干,要继续下去,同时要有防备顽固分子背后进攻的部署。

    1953年9月23日

    周恩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政治报告,阐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和为总路线而奋斗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等。报告指出:近三十年来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文学艺术的方向。新的文学艺术,必须首先歌颂工农兵中间的先进人物。今天文艺创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歌颂的方面,应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理想主义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还强调:艺术工作者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没有实践的一面,那修养是不能到家的,在艺术上是不可能成熟的。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 

    习近平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并发表讲话。他就对照检查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整改的明确要求,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切实引导广大干部真抓实干。 

    他指出,“四风”问题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联系。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做到坦荡做人、谨慎用权,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越是发展中面临的矛盾比较突出,越是要时刻牢记目标,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决战决胜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 

    他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和党性,不能把我们防身治病的武器给丢掉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作为共产党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批评要出以公心、态度诚恳、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切忌从个人恩怨、得失、利害、亲疏出发看事待人。 

    他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要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使各种方式的党内生活都有实质性内容,都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坚决反对党内生活中的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党内生活要交心,党内同志要做诤友、挚友。领导干部在一个班子共事,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勤沟通、多补台,一把尺子待人、一个标准行事,在党性原则基础上,不断增强能够掏心见胆、并肩奋斗的真正的团结。 

    2016年9月23日 

    习近平在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时强调,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2019年9月23日 

    习近平在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时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要展示好、宣传好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感天动地的辉煌成就、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锐意进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进。

    党史回眸

    1953年

    9月23日至10月6日 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文化动员大会。会议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基本准则。毛泽东为指导戏曲工作提出的“百花齐放”原则,应当成为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方针。

    1969年

    9月23日 中国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

    1988年

    9月23日 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确定实行新的士兵军衔制度,志愿兵的军衔称士官。1993年4月27日、1999年6月30日、2010年7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3次修订《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