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7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急救知识 >> 扩散风险仍在加大!南京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

扩散风险仍在加大!南京市疾控中心再次提醒!



作者:稿件来源:健康南京、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时间: 2021-10-25 15:50:15 阅读量:515

    自10月17日以来,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本土疫情,呈快速发展态势,目前已波及多个省份。感染者大多有跨地区旅游活动,疫情进一步扩散风险仍在加大。为织密筑牢疫情防控网,守护广大市民健康安全,南京市疾控中心发出提醒:

    一是请有相关地区旅居史人员及时报备,配合疫情防控管理。10月10日以后有河北省石家庄市,10月15日以后有山西省大同市,10月17日以后有湖南省株洲市,10月19日以后有甘肃省天水市、河北省廊坊市、四川省自贡市,10月21日以后有北京市海淀区旅居史的人员,请第一时间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单位、酒店报备相关情况,主动配合辖区做好信息登记、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尤其是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与已公布的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有交集的来(返)宁人员,或行程卡有变化、健康码出现红码或黄码等情况人员要主动报备,配合社区尽快落实隔离管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健康监测等各项防控措施。

    二是从严从紧落实旅行社、旅游景区、饭店宾馆、文化娱乐等场所疫情防控要求。各场所入口管控须严之又严,场所消杀全面彻底,客流调控精准细致。全市各宾馆、酒店、民宿等提供住宿的单位要严格落实对所有入住旅客测温、查验健康码和行程卡,引导宾客规范佩戴口罩并保持“一米线”,发现有上述地区旅居史的来宁人员,及时向所在社区(村)报告,并配合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三是合理安排出行,做好健康监测。在宁人员坚持非必须不出境、不去中高风险地区和有本土病例疫情地区。确需前往的,要严格做好自身防护,关注自身健康,返程后配合做好各项防控隔离措施。倡导近期外省返(来)宁人员48小时内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做好健康监测。

    四是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坚持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用公筷、分餐制等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秋冬季节感冒多发,不可大意,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应及时按规范程序就诊,并主动告知14天活动轨迹及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五是关注疫情动态,及时接种疫苗。请广大市民和游客关注各大新闻媒体、官方网站公布的新发病例轨迹,与公布病例有时空交集者应第一时间报备。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尚未接种、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市民,请及早就近接种。已完成疫苗接种6个月以上的,可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相关轨迹公布:


    河北省石家庄市:https://mp.weixin.qq.com/s/d-b20DpT3OM59BpvrppeBg


    山西省大同市:https://mp.weixin.qq.com/s/VqdQZoQSrUb0dRN-5gaxdg


    湖南省株洲市:https://mp.weixin.qq.com/s/dILfNITUPr8fq9U9y_suBQ


    甘肃省天水市:https://mp.weixin.qq.com/s/0_1MvhZAs6Sgstha-MTn3g


    河北省廊坊市:https://mp.weixin.qq.com/s/2jGdEoyAV1AuDuElLVR-6g


    四川省自贡市:https://mp.weixin.qq.com/s/aIREqzhT-OoLdZLRGG8mhQ


    北京市海淀区:https://mp.weixin.qq.com/s/gqOfv064bMWX4TCSndYr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