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2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交汇点:地湿路滑,跌伤者增多 南京120已派车385次

交汇点:地湿路滑,跌伤者增多 南京120已派车385次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2-02-08 08:23:23 阅读量:415

    交汇点讯  受寒潮侵袭,2月7日南京市先后经历雨雪天气,由于道路湿滑,不少市民在室外因道路积雪湿滑而出现交通事故或摔伤。专家提醒说,未来几天仍是跌伤高峰时段,务必请大家注意预防。

    记者从南京市急救中心了解到,截止2月7日0时至16时,南京市急救中心共出救派车385次,其中,因雨雪天气造成的外伤患者达到91次,占总出车数的近24%,主要集中在上午7时至10时。

    当天8时03分,家住南京大桥南路的徐阿姨上街买菜,本来害怕地滑,专门避着雪地走,没想到雪化了的地方积水也很滑,她不小心踩上一块比较滑的瓷砖,仰面摔在了地上,顿时无法动弹。南京市120急救中心接警后立即调派救护车火速达到现场,给予伤者固定等抢救治疗后,徐阿姨已入院进一步治疗。

    14时26分,家住迈皋桥附近的陈女士骑电动车外出时不慎被机动车撞倒,疼痛难忍,南京市急救中心闻讯后立即调派附近救护车火速赶往现场,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给予止血、包扎、固定等治疗后,将伤者接往医院进一步治疗。据了解,由于雨雪天气,地面湿滑是导致摔伤的主要原因。

    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门急诊7日上午就接诊了多10余位因雪天路滑导致的外伤患者,其中3名已经住院需要手术治疗。其中2名是跌伤后导致的上肢骨折,1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患者,是因为骑自行车摔跤导致。该院骨科姚庆强博士提醒说,雨雪天气建议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朋友们尽量减少出行。如若必须外出,建议乘坐交通工具,尽量避免骑行自行车或者骑电动车。

    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施鸿飞主任医师告诉记者,7日当天急诊接诊了17例跌伤患者。他说,人摔倒后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撑地,这是上肢骨折的高危因素,其中以桡骨远端骨折最为常见。另一种雪天常见的摔跤姿势,是屁股向后坐。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来说,这种情形可能会引起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同时,摔倒时一侧屁股着地也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姿势,可能导致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相对疏松的中老年人更危险。

    南京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科长、主任医师严智勇提醒,雪天出行时,广大驾驶员一定要减速慢行、谨慎驾车。市民尽量乘坐交通工具出行。出门前最好做好防护,穿防滑、纹路深的鞋出门,不要穿高跟鞋。同时观察路面情况,上下坡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去走积雪、结冰路面,最好选人走得多的、积雪少的路面行走。他特别提醒,行走时要注意姿势,可以学“企鹅走路”,重心下压,屈膝屈踝,最好走外八字,减小步伐、全脚掌着地,同时双手张开,增加平衡力。万一摔伤后,不要急于移动或搬动身体,先做自我评估,看疼痛程度,活动是否受限,尤其是颈部和腰背部,若出现以上情况,尽量避免搬动,防止出现二次损伤,即时呼救和拨打120急救电话。

    据悉,针对本轮雨雪天气,南京市急救中心已经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提前做好救护车的防冻、防滑准备工作。检查和备齐急救设备及物资,增加颈托、骨折固定支架、止血绷带等物品,以及时应对突发情况,全天候为市民提供急救服务。

    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通讯员 国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