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7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急救新闻 >> 我的世界:一位院前急救医生的真实告白

我的世界:一位院前急救医生的真实告白



作者:稿件来源:医学论坛网发布时间: 2016-07-05 11:13:03 阅读量:3008

    本文为第十届中国医师奖获奖者、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赵炯6月26日在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我叫赵炯,来自于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一个承载着2400万上海市民日常急救的桥头堡。今天,我能站在这里接受“中国医师奖”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感到万分激动!我的发言题目是“我的世界”,我想向大家展示一个真实生动的院前急救医生的世界。


    众所周知,院前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城市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提供基础保障;院前急救的技术与服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并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根细细的电话线,当它被赋予“120”这三个平凡的数字后,它搭建起的则是延续与保障生命的桥梁。


    别看我个子不高,我上下楼梯抬抱患者的距离等同绕了地球的1/5;别看我长得不老,我在院前急救这个岗位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我的急救世界始终在出车急救、医院转送、回站短暂休息、再出车急救这样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单调而又充满意外的循环中度过。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走进我的急救世界。


    我的世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我们把最紧急的医疗救助,争分夺秒地送到每一位病患身边,狭小的阁楼、拥挤的菜场、车流如洪的马路、荒郊野外的沟田,都是我们挥洒汗水的“战场”。作为随车的唯一一名医生,在急救车3平方米左右的狭小空间内,我不仅要依靠简单的医疗设备、凭借不断积累的急救经验,对复杂、危重的病情快速做出合理的判断,给予准确的救治,而且还要做心电图、静脉输液、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和抬抱病人。20年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承担着医生、护士,乃至工勤人员的所有职责,时刻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危重症患者。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


    病人饱受病痛折磨、家属花钱出力怨气积攒;大医院没有床位不能及时收治病患、交通道路严重堵塞导致救护车晚到等多重因素叠加,急救医生就成了医患矛盾最直接的直面者。2013年,百年一遇的酷暑,当我将一位病人送到三甲医院时,医院连过道都塞满了病人,根本就没有一张空床。这位患者的病情使之不能站立,必须躺着,无奈只能躺在救护车的担架床上。我们急着要出下一车,躺在担架床上的患者也急着马上被救治,但现实却是这一切都只能等待。当我们赶到下一位病人现场时,耳边充斥着围观群众一片谩骂,那是一位在马路上摔倒的老太太,“你们也来得太慢了吧!我们不是专业的,也不敢搬动她呀……”,激动之时,家属不问缘由地上前动手打了我们的急救员。顾不得这一切,我赶紧蹲在地上,迅速将老太太的手腕固定好之后抬上担架,送住医院。作为救护车上医疗团队的核心,我很气愤,但我深知受点委屈没什么,能确保病人的快速救治才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世界,是一个艰苦辛劳的世界。


    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听到出车的指令,我们都是飞奔着跳上救护车,哪怕饭刚吃一口。到达现场,哪怕是没有电梯的六楼,娇小的我,都是提着沉重的医疗器械一口气跑到病人身边。病人情况稳定后,我们三个人还需要把病人抬下楼,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往医院。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工作,胃痛对于我已经不算是病,腰伤只是青春的烙印。20年来,只要一上救护车,一干就是12小时,日夜翻班,每天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


    尽管有太多的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无助的病人孤独面对病痛折磨时的一种焦躁,我知道,只有我在患者身边,才能让患者和家属安心。我始终把病人的安危放在首位,所以,无论有多少委屈,就让它随着我的汗水和泪水流逝吧。看到猝死的病人能康复出院,看到车祸的伤员能转危为安,看到他们真诚的微笑,我感到,我是快乐的!粗粗算来,经过我救治的病人已有三万六千余人,相当于一个小街镇的居民人数;跟着救护车,风里来雨里去,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不知不觉中,我的急救路码表已悄悄指向了40万公里,这足足能绕地球十圈了。


    我的世界,是一个愧对家人的世界。


    在救护车上的工作就是24小时轮转、全天候待命,从来没有正常的休息和节假日。家里的一切都扔给了年迈的父母,每当我亲吻熟睡中女儿粉嫩的面庞时都感到无比幸福。记得一天值夜班,母亲打来了电话。看到来电显示母亲的号码,我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不安。因为父母知道我工作的特殊性,从不在工作时打电话给我。而在值班的半夜时分突然打来电话,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突发情况。“小炯,宝贝突然发烧到40度了,我现到你分站所在的医院来吧,你到急诊室来看看女儿”, 电话里传来母亲略带哭腔的声音。我匆匆从站里跑出来,还未到急诊室,同事来电话说接到调度室放车,是一位疑似心梗病人。此时,外面下着大雨,转身的同时,看见母亲心急火燎地抱着女儿从计程车里出来,我喊了声我要去出车了,就把她们撂下了,甚至没看清这么大雨有没有人替她们打伞。当我完成一系列的抢救,把心梗患者送到医院的时候,看到自己手机上数不清的来自母亲的未接来电,瞬间红了眼眶。选择即代表失去,这一刻唯有坚强和感激。


    我的世界,是一个选择坚持的世界。


    整整20年,我的两鬓竟已微霜,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当年和我一起进单位的同学,都相继辞职了。只有我,依然在坚守,因为我喜欢急救工作。每当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抢救回来,每当家属由衷地说声谢谢,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人活着,总要有一些精神,不畏惧,不退缩,不抛弃,不放弃,我在“120”急救一线,不离不弃,始终如一。


    作为一名来自院前急救系统的我,曾风驰电掣地走遍大街小巷,风雨无阻地走进千家万户,娇小的身躯担起独当一面的重任,20年的坚持只为生命护航。这就是我的世界,一个救死扶伤、急病人所急的世界,一个默默无闻、用爱心守望的世界,一个平凡,但不平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