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出版发行。书中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要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入党誓词,不仅是共产党员个人的政治承诺,而且是全党的政治宣言。宣读入党誓词是一名新党员在加入中国共产党时,面对党旗向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鲜红党旗,右手握拳,一字一句许下铮铮誓言。
1927年秋天,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1团,行进至井冈余脉的湖南省酃县水口村。水口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低平,洣水支流从田间安静流淌而过,部队在这里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休整。
残酷的革命斗争让共产党人意识到,必须尽快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把在一线战斗的优秀士兵吸收到党内,增强党在基层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山区秋夜,部队抵达水口当晚,桥头江家的住房里,油灯彻夜未熄。经过一段时间深入各连队了解情况,党组织挑选了一批部队里的工农骨干分子,并商讨发展他们入党的有关事宜。第二天,各连队党代表通知发展对象去团部开会。
10月15日晚,在水口叶家祠堂的阁楼上,一场6个人的入党仪式悄然举行。阁楼中摆着一张八仙桌和几条长凳,桌子前沿贴着两张长方形红纸,一张写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字母“CCP”,另一张写着入党誓词。桌上的一盏马灯把整个阁楼照得分外明亮。
人到齐后,先由各连队党代表作为入党介绍人分别介绍每个新党员的简历。接着,逐个询问他们的入党动机,并向他们讲解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义。接着,新党员们站起身来,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
“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宣誓的6个人分别是陈士榘、赖毅、刘炎、欧阳健、李恒、鄢辉。
为什么要强调“永不叛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遭到大肆屠杀,党组织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同时,由于大革命的失败,党内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分子在白色恐怖下背叛革命,给我们党造成了巨大损失。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就格外强调对党忠诚,“永不叛党”成为党员加入党组织最重要的承诺。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江西省永新县北田村农民贺页朵的入党誓词。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秘密入党时,在一块红布中间写下了入党誓词:“牺牲个人,言首纟必蜜(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伏从党其(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份贺页朵冒着被杀头的危险保存下来的誓词,是现存的我们党最早的入党誓词,其中“永不叛党”四字格外醒目。
参与1927年那次水口入党宣誓的6人,成为革命队伍中第一批在连队中培养起来的工农党员。此后,无论斗争多么残酷,环境多么险恶,他们都勇敢站在斗争的第一线,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6人中,有的在战争中牺牲,有的因病去世,陈士榘、赖毅2人成为了开国将军。
长征途中,陈士榘奉命在赤水河上架桥,成为红军“四渡赤水”的开路先锋。新中国成立后,开国上将陈士榘又率领10万官兵进军大西北戈壁滩,建设导弹发射基地和核试验基地。陈士榘将军曾这样回忆入党的那一刻:“这是我在革命生涯中的巨大转变,也使我从此有了新的政治生命,当时我心情十分激动。坚决革命,服从组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成为我终身的奋斗目标。”
同样,忆起那个简陋而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那24个字的入党誓词深深刻印在赖毅将军内心最深处,他说:“从那天起,我像变了一个人。我告诫自己,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党叫干啥就干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
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入党誓词几经调整和修改,但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永不叛党”贯穿至今,成为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核心内容。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载入入党誓词,其第一章第六条明确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此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沿用了这一内容。
“永不叛党”,信仰的誓言,经过百年血火锤炼、百年风雨洗礼,已深深烙印在共产党人的灵魂深处。
信仰的旗帜造就了理想的传奇。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英勇斗争到抢险救灾、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顽强拼搏,再到无数普通岗位上的知重负重、默默奉献,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凝聚在一起,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为了信仰而不懈奋斗。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2021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
风华正茂百年大党,正沿着信仰之路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