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2018年12月3日,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正在湖北恩施来凤县展开。
当班的信息采集员聂海波接待了前来替老父亲提交资料的张健全。“除了证书,还有其他的信息数据吗?”“等一下,我马上再过来。”只带了最基本证明的张健全匆匆离开了,等他再回来时,手里多了一个红布包。两人小心翼翼打开红布包,没想到一段尘封六十多年的记忆震撼了他们。
“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带突击组六人,扫清敌人外围”“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3枚军功章、1份西北野战军报功书、1本立功证书、一枚“人民功臣”奖章在布包里静静地躺着,却传递出万钧之力。
张富清获得的奖章、立功证书及报功书
张健全怎么也没想到,满载功勋、百战而归的战斗英雄,竟是自己身边“普普通通”的父亲——张富清。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张健全告诉记者:“刚开始是懵的,感受不到这些东西的价值。后来在父亲对媒体的讲述中,我才慢慢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之后很长时间,张健全经常会默默注视父亲,品咂“九死一生”四个字的本味。
1948年3月,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回顾他的军队生涯,“突击”二字是最光荣的勋章。张富清先后参加了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等战役,每一次战斗都是突击队员,先后炸毁敌人4座碉堡。
张富清珍藏的红布包中,有一份由彭德怀、甘泗淇、张德生联名签署的报功书,记录了他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的故事。在这场令张富清至今难忘的战役中,他带领突击组与敌人近身混战,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他头皮受伤仍继续作战,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获机枪两挺。战斗结束,张富清死里逃生,而突击组的另两名战友却再也没有站起来。
“和我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有多少都牺牲了。他们的功劳,比我要大得多。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来摆自己啊!”当张富清哽咽地说出这段话时,人们才了解他一直以来隐瞒战功的理由。张健全告诉记者,除了媒体采访,父亲从来不向其他人,甚至家人谈及自己的战斗过往。“每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血压好几天都降不下来。”
追忆牺牲的战友,张富清神情凝重,难以抑制内心的伤痛(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1955年军校毕业时,张富清原本可以去大城市或者回到家乡工作,但他打听到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便二话没说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张富清用一块红布,包好用生命换来的立功书和勋章,塞进皮箱的最底层。从此,深藏功与名,扎根大山,为民造福。
在张健全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几乎看不到父亲的身影。“他经常是晚上匆匆回家洗个澡,带上干净衣服又出门了。”从粮油所到三胡区,再到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张富清永远站在“突击最前线”,哪里最困难就往哪里去。
原卯洞公社最偏远的高洞片区深居大山,不通水不通路,老百姓常常吃不上饭。时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张富清,在班子成员分配片区时抢先选了高洞。他住在村民家的柴房里,带领村民奋战了120多个日夜,硬是从岩壁上活生生凿出一条路来,结束了只能肩挑背驮的历史,圆了两千多土家族、苗族群众通公路的世代梦想。
2020年12月,受白内障困扰的张富清把尺子按在书上,一行字一行字地坚持阅读(供图:张健全)
曾经的炮火硝烟散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张富清奋斗过的战场,如今都已换了模样。在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张富清精神?
“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张富清的事迹与精神,就是成就奇迹的力量,就是读懂奇迹的‘密码’。”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忻平说,我们致敬英雄、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对党忠诚的革命本色,学习他们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学习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张富清先进事迹主题展厅
勇战壶梯山的故事、沙画,凤凰牌旧收录机、手制花盆、旧棉衣棉鞋……在来凤县民族博物馆的张富清先进事迹主题展厅内,一件件藏品展现着张富清平凡而伟大的人生。这些展品中,有12件实物是张富清捐赠的。一开始老英雄不乐意捐,他说这些老物件现在还能用,别浪费了。后来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他,捐出来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学习优良作风,张富清这才答应。
来凤县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民族博物馆馆长黄林向记者介绍,2020年展厅接待了来自湖南、贵州、重庆、杭州、武汉等省内外参观人员共计3.6万余人次,每个人都被张富清的故事深深打动。“张富清用一生不改的初心和奋斗,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忠诚。在新时代,他隐藏功名、淡泊名利、永葆初心的崇高精神,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坐标和力量源泉。”
如今,来凤县的老百姓不仅家家户户都知道张富清,还知道县里有支“张富清先锋队”。为独居老人上门理发、在假期免费给孩子们开设绘画手工课、联合消防和应急部门开展消防安全演练、疫情期间在小区和卡口轮流值守……从刚成立的220名队员到如今的3860名,从花园堡社区到全县多个社区村庄,张富清先锋队队员们的足迹遍布来凤的每个角落。
“在张富清精神的激励下,越来越多党员主动加入先锋队。虽然我们没有经历炮火硝烟,但为民服务的每一件细微小事,都是对老英雄初心的热血传承。”花园堡社区张富清先锋队队长汤羽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