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1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中心动态 >> 急救知识普及率亟待提高,市急救中心世界急救日举办公众开放日引关注

急救知识普及率亟待提高,市急救中心世界急救日举办公众开放日引关注



作者:中心办公司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15-9-14 14:31:26 阅读量:739

        不久前,南京地铁1号线新街口站,一名男孩突然抽搐,牙关紧咬,脸色发紫,危急时刻年轻女护士挺身而出“抠嘴救人”,为120的到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遇到心跳骤停别紧张,按压外胸最重要,两手相叠用掌根,按在胸骨正中间,肩膀垂直腰用力……”近日,由江苏省人民医院两位医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急救神曲《白金十分钟》在网络上爆红,使得普及急救知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9月4日上午,山东荷泽发生一起惨烈车祸,一儿童当场休克心跳停止,一名路过车祸现场的市民,及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率复苏,使儿童心肺功能得以暂时复苏,为急救人员进一步的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去年2月26日,深圳IBM女高管突然倒在地铁口台阶上,地铁工作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等待专业的救护人员到场。致使其躺地50分钟无人救助,等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发现病人已经死亡。
        今年9月12日是“世界急救日”。数据显示,我们生活中没有多少人懂得急救知识,在美国,每4人就有1人能实施急救,新加坡每5人就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其总人口的40%,而德国更是高达80%。据报道,南京市目前的急救知识普及率还不足1%,急救这样的概念仍然被人们认为是急救医生的“专属”。在世界急救日来临之际,9月12日下午,南京市急救中心举办了一期公众开放日活动,旨在普及自救互救知识,让更多的市民掌握急救技能技巧,挽救生命和降低伤害程度,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报名参加。
        下午2点,市急救中心院内就已经熙熙攘攘,前来参观的60余位市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走进市120急救中心。
    急救常识,你知道多少?
        自救互救知识你了解多少?遇到有需要急救的路人,你知道如何救治吗?什么是心肺复苏?……在公众开放日举办的急救知识培训讲座上,记者看到,面对急救人员的提问,现场市民很少有人能全部准确回答。
       “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采取救援措施,至急救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再将病人送达医院急诊室,这个阶段医学上叫做“院前急救”,很多人抢救不及时就是在救护车到达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错失了良机。”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专家杨丽说。
        现场一位市民向记者建议,媒体应当尽可能多地宣传急救知识,让更多人在休闲娱乐之余掌握急救知识。
    120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
        在120调度指挥中心记者看到,调度人员向市民做了急救派车演示并对急救调度派车情况进行介绍,如何接听、如何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也初步知晓了全市急救站点的分布情况。15点16分,120报警电话响起,调度员立即接入,详细地询问报警位置、病人情况、报警人身份等相关信息,随后联系急救车出车。“这算比较顺利的,最怕说不清地址。”调度人员说又一个电话接了进来,“你好,别急别急!请告诉我你的详细位置……”
        “在生活中人们难免生病或发生意外,感觉120每天都在身边,可是却又觉得挺远,今天参加这次活动,也让我们很真实的走进120急救指挥中心,感到踏实了。”来自中央门街道紫竹林社区的市民张女士对记者说。
         43岁的刘先生在调度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实际拨打急救电话后,他说,以前不知道拨打急救电话也是有技巧的,正确的方法可以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回去后要把学到的知识告诉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懂得正确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方法。
                   越早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越高
        在市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多功能培训教室内,记者看到急救人员正在和市民进行互动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面对突然晕倒的人,你怎么办? 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科长胡承军表示,应该首先拨打120,接着检查晕倒者的意识和呼吸。如果无反应无呼吸,做心肺复苏;如果无反应有呼吸,可能是脑中风、晕厥,不要随意搬动,立即拨打120,等急救人员来。
    有统计显示,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病人存活率达50%;4-6分钟开始心肺复苏,有10%的存活率;超过6分钟开始心肺复苏,只有4%的存活率;10分钟以上开始心肺复苏,存活率非常低。“不要盲目等待急救人员或者送病人到医院,耽误了抢救的最好时机,应立即就地抢救,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自救互救知识,学会心肺复苏。”胡承军表示。
        65岁的张大爷是一位退休人员,通过网络预约的方式,他申请到这次的参观活动,他觉得这样的培训很有必要。“通过急救人员的讲解和互动,我学会了基本的急救常识”。张大爷告诉记者,家里有人患有心肌梗塞,在生命危急的时刻是120的急救人员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以前家人突然生病时,往往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学会了在120急救车没到之前如何进行自救互救,将来还可以用自己所学的急救知识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
                        不能给“120”添堵
        在急救中心停车场记者看到了几台救护车,工作人员正在向市民介绍车内设备,“我们的救护车内配备有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自动除颤仪、车载呼吸机、可视喉镜等医疗设备”。“ 这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ICU’”,一位参观的市民向记者表示。
        在现场负责向市民介绍急救车辆的市急救中心急救管理科副科长钱劲松表示,近年来,如何让行救护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甚至屡次出现因社会车辆不让行或恶意别车导致耽误抢救时间的事件。而对于急救车来说,讲的就是一个“急”,用过救护车的市民或许深有感受,当被堵在路上时,恨不得立即飞奔到医院,但如果没有用过救护车,那种焦急的心情或许还体会不到。对于不愿让行的车辆,关键有两点,一是不避让也不见得会受罚,二是避让可能会导致违章,要为此付出代价。两种结果一比较,不难理解礼让救护车的积极性为何不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份施行的《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四十条规定:车辆因让行救护车产生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南京市急救中心高潘东书记表示,120急救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
                       急救培训将逐步常态化
        南京市急救中心沈正善主任说,由于许多突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于行车途中、公共场所、居家环境等,能够第一时间给予急救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急救新概念已将施救者从传统的医务人员拓展到经过培训的现场公众。接下来急救中心将逐步开放针对公众的培训,使这类急救知识培训逐步常态化。
        活动结束后,不少市民向记者感慨,急救中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尤其在切身了解到急救人员的具体工作后,体会到了120急救人员的酸甜苦辣,对院前急救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更意识到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