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18日

中心简介

    南京市急救中心始建于1956年8月 ,原名南京市救护总站、南京市红十字救护总站,是全国最早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急救中心之一。现位于紫竹林3号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主要承担南京地区的院前医疗急救、突发事件的现场急救、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和群众自救互救技能的普及教育任务。

    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网络医院为基础,实行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市急救中心结合五大中心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共同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急诊急救网络,不断提高医疗急救能力;推动我市率先成为国家和我省首批“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定位”、“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多维度创新性融合发展实现了我省院前医疗急救系统多项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共有51个急救分站,88个急救站点(其中7个自管分站),体系内共配有救护车258辆(其中负压型救护车78辆、多人转运车1辆、涉水救护车1辆、物资保障车1辆、指挥车2辆)。2021年,中心受理电话63万个,出救17.9万趟。2022年,日最高出救量达701趟。

    中心内设1室5科:办公室、急救管理科、通讯调度科、总务装备科、财务科、质量管理科。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75人,其中事业编人员94人(高级职称21人)。所有“120”急救人员秉承“时间就是生命,岗位就是责任”的理念,严格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或其家属意愿的原则,为老百姓提供及时、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卫健委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中心坚持智慧急救的发展思路,通过打造智慧急救平台,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智慧化管理,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院前医疗急救需求。2014年,时任副总理刘延东曾对南京市急救中心智慧急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心打造的智慧急救平台运用了现代互联网+、AI人工智能、4G/5G无线通信技术和大数据等相关信息技术优化院前医疗急救全流程、共享院前院内信息,打通急救绿色通道覆盖的急救及紧急救援通讯和信息共享系统。信息化的探索和院前医疗急救质控体系的建立有力支撑了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院前医疗急救全体系、全流程、全人员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急救管理。

    中心也越来越重视夯实急救技能与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工作,建立了现代化急救技能培训基地,成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和江苏省健康教育基地、南京市团校教学基地及院前救护培训基地等。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和传播急救知识与技能,防患于未然,中心依托省市卫健委建立了江苏省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暨南京市生命急救体验馆。体验馆率先在全国引入急救VR培训,全馆集体验、学习、教学培训为一体,通过宣传展板、视频播放、实物展示、互动参与和现场介绍等方式宣传急救知识、急救技能,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自2016年8月开馆以来,体验馆已接待各类体验者40000余人。体验馆先后被中共南京市卫计委委员会授予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被省科协、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心自主开发的急救志愿者软件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已有成功参与辅助救治案例。

    中心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急救应急能力和出救次数在全省同行中位于领先地位。中心有多年从事院前医疗急救经验丰富的医、驾、调人员,参加过汤山“9·14”特大中毒事件伤者、非典相关患者、“7·28”地下丙烯管道泄漏爆燃事故伤者的现场抢救和转运救治,圆满完成亚青会、青奥会医疗保障及历届国家公祭日医疗保障等任务,荣获省级青奥会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南京市文明单位、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南京市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中心扣紧“防”“转”“救”三个字在疫情防控和城市日常急救两个战场科学应战,高效高质建成南京市救护车洗消中心,建设方案被江苏省卫健委采纳并全省范围内推广,探索出一条有南京特色的院前医疗急救疫情防控新路径,确保了疫情防控和日常急救同时作战、同时打赢,为保障南京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及省市疫情防控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急救服务


  • 培训报名


  • AED网点


  • 车辆甄别


  • 收费标准

便民服务

  • 网站首页 >> 媒体报道 >> 健康南京:【南京战疫记】疫情之下,致敬那些幕后英雄

健康南京:【南京战疫记】疫情之下,致敬那些幕后英雄



作者:稿件来源:发布时间: 2020-02-26 08:52:38 阅读量:420

    有一群人你平时不一定会想起,只有当危及生命时,你才会想起,一通电话,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与死神争斗,为你打开生命之门。

    当非典、甲流、禽流感、新冠等重大疫情来临时,他们身穿厚重防护服默默承担着相关病人的转运工作;

    当地震、火灾、塌方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就为伤者架起生命的桥梁;

    当阖家团圆的时节,他们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生命保驾护航,上演着医务人员的“速度与激情”。


    疫情之下,南京市急救中心的“速度与激情”


    有这么一群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不是在去疫情发生的现场、就是在转运疫情相关患者去定点救治医院的路上……

    他们奔跑在城市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奋战在移动的“危险”中,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

    他们救治发热患者、转运疑似甚至是确诊患者,是守护城市的急先锋,是特殊时期的“救火队”。

    他们就是南京市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


    01 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出发

    “马师傅,任务来了,做好防护,我们赶紧出发。”

    等候出车的南京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组急救医生莫钧锐接到出车指令,准备出车。

    面对这位转运患者,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组长胡承军立即联系现场,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转运方案。

    经过规范穿戴,身穿防护服、戴着N95口罩和护目镜的莫钧锐和马剑海登上了救护车。



    “因为有发热表现,要完成转运、做好防护是第一位的。中心按照标准为我们配备了防护用品,只要规范科学做好防护,严格消杀流程,完全不用害怕被感染。” 莫钧锐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莫钧锐和马剑海一直“搭班子”合作执行新冠肺炎相关患者转运救治任务。

    伴随着救护车警报声,仅用不到两个小时,莫钧锐和马剑海就将病人安全转送至目的地。任务完成后,闷在防护服里的莫钧锐和马剑海浑身湿透,头也被防护服勒得麻木了。

    凌晨3点多,转运救治组急救医生刘声声和驾驶员侯胜健接到转运任务后快速反应,将患者送达指定医院。

    凌晨5点转运团队回到驻地,消杀工作刚刚完成,6点又接到新的指令。来不及休整,刘声声和侯胜健团队再次出发!



    急救医生刘声声说,“水,成了这里医生护士们最馋的东西。但喝水,就意味着要上卫生间,就意味着要走出脱掉隔离服,解决需要后,再穿上笨重的防护服,重新杀上战场。这一进一出,要耗费多长时间?少说也得半个小时。

    为了不浪费这宝贵的半个小时,他们放弃了喝水,忍受着难耐的饥渴,只为赢来救治病患的可能——哪怕只是多一点点的可能,他们都决不放弃。

    就这样,一天下来转运救治组人员显得疲惫不堪,但大家没有丝毫懈怠,只要任务一来,就精神百倍。

    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坚决完成救治转运任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攻坚战!刘声声表示。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急救中心团队要么在值班区整装待命,要么在救护车上飞驰,这就是市急救中心转运救治团队抗击疫情的日常状态。


    02 严格消杀,当好急救人员和患者“护身符”

    每次出车,救护车都要接受严格的消毒。转运一次病人,有时只需1个多小时,但人员、车辆和设备消毒也需要1小时左右。

    监督消杀员杨阳和赵东华主要负责转运救治组的监督消杀工作。

    杨阳说,“救护车终末消毒工作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从监督出车人员穿脱防护服、车辆消毒、区域消杀、感染性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消杀人员个人防护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转运环境安全。”

    这时,一辆执行完新冠肺炎患者转运救治任务的救护车驶入指定停放区域,杨阳已做好消杀前一切准备工作,在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当救护车停稳后,杨阳熟练地对出车人员、车辆、设备进行消杀和车辆通风等。

    完成消杀任务时已是凌晨5点多,连续几个小时的忙碌,她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

    她们每天重复这样的工作,已经二十多天都没有回过家。



    03 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儿子

    刘声声作为转运救治组的急救医生,已连续工作一个月。

    “只有抓紧难得的空隙时间休息一会,保持体力。现在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安稳睡好3个小时。”刘声声说。



    她现在养成了一个新习惯,睡着后被人怎么喊都难醒,但只要手机电话铃声一响,她马上惊醒。

    在疫情面前,她只有一个身份,就是冲在疫情战场最前线的急救人员,而脱下“战袍”她也是女儿,是妻子,是妈妈。

    说起儿子,她内心有些愧疚。

    “平时工作忙,儿子早就盼着我过年休息陪陪他们,非常时期,我已经快一个月没见过孩子了。”



    其实,刘声声早就计划全家回安徽老家过年。

    然而大年二十九,正准备出发时,她察觉到疫情会越来越严峻,满怀歉意的向丈夫和儿子说,“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中心现在正需要人,我必须留在转运一线。”

    此时,她忘记了家庭主妇的责任,忘记了家人准备的年夜饭,忘记了哭闹着找妈妈的儿子。

    据车组成员透露,由于转运任务重,从除夕夜到现在,刘声声每天的休息时间不到3小时。

    记者采访时,虽然刘声声很平静,但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从她的脸上仍能看到掩饰不住的倦容。



    04 舍小家,为大家

    疫情来临,当一个家庭两个人都义无反顾选择冲上前线,担当淋漓尽显,辛苦不言而喻。

    南京市急救中心的严智勇和徐颖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是爱人,同时也是同事,是战友。

    一边是疫情紧急、争分夺秒,一边是孩子尚幼、需要照顾。自大年二十九一起吃过一顿饭后,他们已经多日没有见面,除夕也没能在一起度过,夫妻俩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

    “在处理疫情防控任务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紧张’。” 严智勇说,这不是恐慌紧张,而是忙碌紧张。

    “因为是同事更多了一份理解吧,但其实还是会发微信提醒他要当心,职责所在,这份工作总要有人来做的”。同样作为急救医生的徐颖表示。



    或许你只记得出征队伍里面的白衣天使,忽视了和他们一样,冲在最前线共同并肩作战的战友,急救转运驾驶员。

    在疫情面前,他们毫不退缩,毫不犹豫,主动要求上一线。没有豪言壮语,他们默默地用行动践行南京急救人的使命担当!

    他们和急救转运医生一样,24小时常驻中心随时等候命令,舍小家,为大家。

    每一次转运任务都是一次考验,由于长时间的驾驶,防护服密闭性强,时常导致水汽氤氲在护目镜,对驾驶造成很大的挑战,但是手握方向盘的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凭借日积月累的驾驶经验,每一次都平稳安全地奔赴战“疫”现场的最前线。



    马剑海、侯胜健、顾正天、郭苏泽……他们是急救转运医生最亲密的战友!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一起冲锋在最前线!他们毅然决然的担当起这份使命,筑起安全的生命防线!

    日夜无阻,风雨无阻。


    结束语



    连续几天几夜都没休息的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魏强说起这些一线急救人员,他感慨,“这次疫情相关患者转运任务是在不影响常规院前急救任务的前提下完成的。他们一个个都干劲十足,主动冲在最前线,24小时在单位,贡献很大,特别不易。”

    其实在疫情防控转运一线,还有许多急救人员在坚守,他们有的孩子年幼无人照顾,有的老人生病无暇顾及,还有的连续加班十几天没回家,他们告诉亲朋好友不要外出,自己却冲向疫情最前线……他们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急先锋,是这个冬天最及时的“救火队员”。

    自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急救中心一直冲在最前线,默默承担着患者的转运任务。

    有一群人你平时不一定会想起,只有当危及生命时,你才会想起,一通电话,他们就会全力以赴与死神争斗,为你打开生命之门。

    当非典、甲流、禽流感、新冠等重大疫情来临时,他们身穿厚重防护服默默承担着相关病人的转运工作;

    当地震、火灾、塌方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就为伤者架起生命的桥梁;

    当阖家团圆的时节,他们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为生命保驾护航,上演着医务人员的“速度与激情”。

    如今城东花已开,疫情也终将会过去,当你在阳光下奔跑时,请不要忘记这群默默坚守的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坚守南京急救人的初心与使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人民健康。

    他们是120急救人。